2013年5月15日 星期三

大眾化:黃金與玉的對話

文匯報

西方的文化藝術飾品,在早期側重於黃金,而中國的傳統藝術,則是以玉為尊貴之物。這是東西方文明形成的差別。 其實,無論是金器還是玉器,在材質、做工以及鑒賞上,都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事物,進行橫向比較的意義其實不大。反之,二者在文化領域的相互交融,則是一部文 明交流史的典範和例證。

 前不久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的俄羅斯宮廷珍寶展,其工藝品的材質確實是以金、銀等金屬為主的。但是,僅僅有這些是不夠的。如果仔細觀察俄國的宮廷珍寶,展品的絢爛奪目,更多是和玉器瑪瑙鑽石的搭配而形成的。尤其是與玉的配對,能夠讓金銀飾品的光澤更加靚麗,也能夠為一件工藝品的整體美觀增色不少。 

 縱觀展覽能夠明白,黃金作為飾品和藝術,確實是一種外來文明的產物。在通西域的大歷史背景下,一 點一點進入中國,最終在唐宋明時期成為中國貴族和宮廷文化的一部分。而玉器的地位受到影響了嗎?沒有。事實上,玉器,在等級制度和皇權上的身份象徵,非但沒有改變,反而隨著金器飾品的普及與推廣,越來越明顯和突出。
 玉器的工藝價值,其不同在於:玉器是不充當等價交換物的,換言之,玉器沒有貨幣手段功能。但是,金銀具有非常重要的支付和交換作用。一個人或許不喜歡玉器,或許不喜歡黃金飾品,但是,如果有一袋金幣的存在,拒絕而不羨之的人,則不會多見。
 因此,在維持了玉器的傳統價值和地位的同時,金器飾品確實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中國人的習慣和文化。 金器,已經不再是外部文化的代表和產物,隨著朝服、腰帶漸漸為金質飾品所替代,對黃金飾品的擁有和使用,確實成為了中國唐代之後的一種流行時尚和潮流。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金器飾品的意義,的確有相當程度上的時代感、動態感和現代感。

 除此以外,黃金對中國語言文字的影響也是巨大的。人們賦予了金兩個層面的內涵——首先是經濟價值層面;其次是精神的層面。在經濟價值層面上,出現了「金貴」這樣的詞語,形容事物的非常價值;很多人用金童玉女去形容那些純真、可愛和聰明的少男少女; 「金榜題名」,成為了中國人科舉取士、完成人生轉折的重要時刻,這些人物場景的描繪,都會用「金」作為辭藻,可見其影響。直至今日,有「黃金時段」、「黃金地段」的俗語表達,將黃金的意義從抽象的價值層面,具體化為時間與空間的具象論述。黃金作為一種支付和交易的功能,越來越廣闊。無形中,黃金已經成為民眾日常比較事物價值的工具和尺度。千百年來,這一定律,一點一點在加強。 

 如今,無論是玉器還是黃金飾品,都已經是普及和大眾化的文化產物。尋常百姓家庭有婚嫁喜事出現, 往往會購買所謂的「三金」,也就是金項鏈、金戒指和金手鐲。在中國人傳統的習俗中,玉器和黃金的價值,是缺一不可的。誠然,曾經在歐洲的平原、青藏的高原以及西域的荒蕪戈壁上,黃金是一種中原之外的裝飾,但是如今,它已經是中國人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普通中國人生活的一部分。金與玉的結合,才能夠打造出更 加美麗的工藝品。同理而言,在文化日益交流和頻密的今天,只有多元主義的文化觀和世界公民的價值取態,才能夠成為個人成長以及社會文化不斷進步發達的根基與動力。 

■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 全

1 則留言:

- 提到...

俄羅斯珠寶中寶石份量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