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9日 星期二

香港金融業腹背受敵

蘋果日報

香港能夠成功躋身世界金融中心之列,原因包括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不過「變幻原是永恒」,面對各種內憂外患:除了周邊地區的競爭之外,還有全球金融業生態改變,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挑戰明顯日益嚴峻。
相對世界上傳統的金融城市,例如紐約和倫敦,香港的情況值得羨慕,因為香港受惠於全球金融重心「西向東移」效應。當然,筆者認為「西向東移」這個說法有點誇張,資金只會流向有機會的地方,不少資金不時回流美國市場,就是很好的證明。「東方」只是由較低的基數增長,增長機會較高而已。

金融交易 趨標準集中化

金融業的生態改變,除了外圍環境競爭之外,更重要的,是金融交易的標準化(standardization)、集中化(centralization)和科技化。在各式各樣的監管規例推動下,更多金融交易由場外交易(OTC,over-the-counter)轉到交易所的標準化交易,就算仍然留在OTC 的交易,都會面對新興的場外交易平台的競爭,而且交易以後的結算(clearing),都會集中到巨型的結算中心(clearing houses)。由之前經營度身訂做的交易,變成薄利多銷,以量取勝,關鍵不再是金融理論,而是交易基建(infrastructure)的技術和科技。
因此,以前讀電子電腦工程本科的,現在會轉讀「金融工程」,搞金融研發,未來很可能會不一樣,金融業需要真正的電子電腦人才,在金融領域內搞科技化。
這個改變,和近年環球金融監管機構對投資銀行、商業銀行的監管日益嚴緊有關。隨着它們於OTC的監管提高,反而促成更多場內(exchange traded)的衍生工具交易;事實上,現時衍生工具,已經變為交易所比較賺錢的業務,使原本設計傾向度身訂做的場外產品,變為標準化和較便宜的場內交易。
就算仍然留在場外的OTC產品,電子平台的不斷崛起,也改變了整體金融生態環境。無論是產品轉到場內交易,或是變成場外的電子平台交易,關鍵就是去中介人(disintermediation),使以中介為生的金融業界面對不少挑戰。

此外,上海自貿區的建立,顯示中國要建立幾個香港的決心(用官方的用語,就是中國可以容納幾個香港),還有不少地區都對「自貿區」概念摩拳擦掌、虎視眈眈, 香港作為中國對世界的「獨家代辦」的角色,相信將難以持續。而且,離岸人民幣業務這塊兵家必爭的地盤,無論是新加坡、台北、倫敦,甚至紐約,都在緊追香港其後。

離岸人民幣爭持激烈

眾所周知,新加坡政府在各方面的積極干預和扶持,過去十年,新加坡的金融業已經有長足發展,不少金融領域已經超越香港在全球的地位。
在這個刻不容緩的時刻,筆者認為金融發展局今天出爐的六份報告,方向大致正確。報告包括宏觀和微觀的具體建議,操作性頗強;當然,世上沒有靈丹妙藥,但關鍵是,政府終於正視問題,踏出有建設性的一步。

黃元山
大學教授、國際投行前董事總經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