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4日 星期二

任志剛:港政局恐蠶食中央信心

伍懷璞在1995年預測, 19年後上海會取代香港, 而今年剛好是過了19年; 是命避不過 ?

文匯報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治祖)

前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昨日發布新書,指出如何提升香港國際金融功能,讓香港在內地金融開放大潮中早覑先機,避免香港中介人角色邊緣化,是特區政府目前面對的嚴峻問題。他認為香港應維持基本法規定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但須提防香港政局發展蠶食中央領導人對香港的信心,令中央避免過分依賴香港為內地金融活動「走出去」,削弱香港競爭力。
任志剛退休後首度出版新書《居安思危》,結集其在任時每周在金管局網站撰寫《觀點》專欄的文章,並撰寫新文章審視當年制定財金政策,如聯繫匯率的得失,以及前瞻香港、內地以至環球的金融形勢。

力保中介人 助內地接軌全球 

任志剛在序言中提到,香港的重點應繼續維持基本法所規定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但香港的決策當局目前面對的嚴峻問題,是如何提升香港作為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的功能,為內地與全球各地之間的國際金融活動,在香港建立臨界程度的規模,使香港可以早覑先機,以免內地進一步金融開放後,與全球各地之間逐漸實現直接聯繫,使香港中介人的角色被邊緣化。
任志剛續指,對香港來說,這顯然不是香港一方可以決定的問題,更重要是國家領導人,包括貨幣及金融管理機構的首長,是否希望如此發揮香港的作用。
他表示,內地成立上海自貿區,以及與海外地區建立更多人民幣境外結算中心等舉措,這無可厚非,中央亦曾多番安撫港人,但亦間接削弱了香港的競爭優勢。
他認為,金融政治十分複雜,尤其在「一國兩制」下的金融政治,「或許是香港的政局發展正蠶食領導人對香港的信心,致使他們避免過分依賴香港,作為內地進行國際金融活動的地方」,他希望不是這樣,否則便十分可惜。 

須解釋清楚政策背後理論 

任志剛在書中又提到特區政府施政表現。他說,政府制定政策,應有理論基礎作為依據,並有必要向公眾清楚解釋。
他指出,市民的期望已經改變,聲音變得重要及比以前響亮,政府需要採取有別於過去聆聽及回應方式,以 表達對市民的關注,並加快作出有關決定。現時環境複雜,真正的問題容易被擾亂及變得模糊,更加需要清晰向大眾表達及公開政策背後的理論基礎,並透過資訊科 技或其他有效率的途徑,傳遞重要訊息,誘發深層次討論。
他在書中回顧1976年協助當時的財政司夏鼎基,制訂預算案資料時,夏鼎基會花時間描述和解釋政策背後的理念,並有豐富的理論基礎,大大提升了政策的公信力及認受性,即使政策偶爾會令社會承受一些痛楚,但也得到市民支持,政策朝令夕改在當時是聞所未聞的事。 

免政策頻失誤削管治威信 

任志剛續稱,內地政策機構在貨幣及金融政策方面的理論基礎,提出政策背後的理據,似乎與老百姓的溝通越趨頻密,與此同時,香港亦有需要鞏固及強化政策制訂背後的理論基礎,以免出現頻繁的政策失誤,削弱管治威信及將香港推進危險的民粹主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