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9日 星期二

陳德霖:高築牆廣儲彈穩外匯基金 再打大鱷 港需萬四億入市

文匯報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周紹基)

近年社會上有人打外匯基金主意,部分嫌回報率過低,部分指規模超過穩定金融的實際需要。金管局總裁陳德霖昨在網誌《匯思》撰文指出,外匯基金是香港金融穩定最後一道防線,香港的「城牆」要高,「彈藥」要足,才有足夠實力去抵禦未可預見的震盪和衝擊。他表示,假若1998年「打大鱷」事件重演,以今 日港股的市值計,港府需動用當年1,180億元的12倍資金,即是1.4萬億元。
陳德霖在最新一期《匯思》指出,每年1月底,市民均很關心外匯基金當年的投資表現,在2009年和 2012年,外匯基金賺超過1,000億元,大家感到高興。但有時金融市場波動,影響外匯基金回報,市民會感到不舒服。陳德霖表示完全理解這心情,因為外 匯基金是香港人的錢,賺與蝕和大家息息相關。

投資目標盡量保本 

金管局年報顯示,外匯基金2013年的投資回報率(不包括策略資產組合)為2.7%。由1994年至今的平均數為5.4%。
不過他認為,將外匯基金和一般投資基金或主權基金作直接比較並不恰當,外匯基金不是一個主權基金,所以在風險可控的大原則下,維持長期增長組合的上限,在累計盈利三分之一是穩妥和適當的安排。外匯基金的投資目標是要盡量保本,維持高流動性,令其可以在短 時間內套現,應付不能預見得到的金融動盪和危機。 

具規模保市民信心 

雖然仍然有人認為,外匯基金從1993年底的3,500億元,大幅增加近9倍至2013年底的3萬億元,其規模遠遠超過維持金融穩定的需要,所以有很大空間提取部分外匯基金,作基建或社會政策用途,又或者可以將外匯基金的投資策略變得更加進取,爭取高回 報。陳德霖回應指,外匯基金資產大幅增長的同時,香港銀行和金融市場的規模亦在同期增長了很多。香港銀行體系的總資產在1993年只為6萬億元,到了 2013年底,有關資產已增至17萬億元。
另外,政府在2008年金融海嘯時,為全港銀行存款提供無上限擔保,當時本港存款總額高達5.8萬億元,假若外匯基金規模不足,就難以保住存戶和市場人士的信心,以維持本港金融穩定。
另一個例子是政府在1998年入市「打大鱷」,整個行動外匯基金動用了約1,180億元,買入了大量港股。當年港股市值僅2萬億元,現時港股市值已是24萬億元,是當年的12倍。假若事件重演,今次要動用的資金數額,理論上需是當年的12倍,亦即1.4 萬億元。故此,陳德霖強調,外匯基金是香港金融穩定的最後一道防線,金管局定當繼續緊守崗位,以審慎和保守的原則去管理外匯基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