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4日 星期日

鹽引蟶子:新招捉蟶子 引發生態災難

on.cc東網專訊

【on.cc東網專訊】 元朗下白泥是欣賞日落的勝地,有香港十景美譽,惟近日不少港人在假日蜂擁到下白泥,人人手執幼鹽,邊撒邊捉蟶子。雖然過往曾發生不少泥灘摸蜆遇溺意外,不 少人仍然樂此不疲。記者日前到下白泥視察,發現有逾20人「鹽引蟶子」,收穫豐富,部分人坦言從網上學會此捉蟶子新招。不過,撤鹽後水質鹽度立即飆升8 倍。保育團體警告,水的鹽度上升,除殺死蟶子等生物外,亦會影響海草生長,破壞生物多樣性及生物鏈,隨時令史前生物馬蹄蟹、頻臨絕種的黑臉琵鷺餓死,釀成生態大災難。

記 者日前在下午的退潮時間到下白泥視察,發現逾20名港人在泥灘挖蟶子,幾乎各人都手持一包鹽,不斷往灘上撒。不消一會,一隻隻蟶子從泥灘鑽出噴水,「暴露行蹤」的蟶子,立刻被人用力捉住拔出泥灘。現場所見,泥灘上滿布「一撻撻」白色的「鹽迹」,地上並留下不少幼鹽包裝袋。記者估計,在場人士至少共用10包 350克的幼鹽。在短短1小時,各人收穫豐富,膠桶載滿蟶子,其中1個桶內更有數百隻。「屋企人睇日韓節目學返嚟(鹽引蟶子),咁咪試吓囉。」一名帶同小朋友到場捉蟶子的市民表示,從網上得悉不少日本及南韓人使用此「必殺技」,外地亦有電視節目教授,認為並無不妥。另在場捉蟶子的黃先生則稱,自己是有樣學樣,「上次嚟下白泥見到有人咁做,好似幾得意,今次咪試囉。」不過,鹽引蟶子此方法卻隨時引發生態災難。下白泥臨近珠江河口,有淡水流入,記者當日用儀器測試泥灘水質的鹽度,發現泥灘被撒鹽後,水的鹽度由千分之五飆升 至千分之四十五,升幅達8倍。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助理經理張可怡解釋,蟶子屬軟體動物,身體水分高,當水內鹽度上升,生物會脫水,不斷掙扎跳離泥灘,令行蹤曝光,部分較弱及敏感的生物更會死亡,「如果一啲敏感嘅生物大量死亡,會令生態失衡,影響生物多樣性。」她指,下白泥是不少生物的棲息地,包括招潮蟹、史前生物馬蹄蟹及頻臨絕種的黑臉琵鷺,牠們以蟶子、沙蟲等維生,「鹽度過高嘅水會殺死佢哋嘅食物,破壞生物鏈,隨時令罕見物種絕種。」而蟶子成熟期長,並不是「粗生」生物,需要2至3年才成熟,下白泥的蟶子一旦被大量捕捉,可能要多年後才能再見蟶子蹤影。以東涌灣為例,近年捉蟶子熱潮下,蟶子數量驟降,體積變小。保育團體「鱟居香港」創辦人關傑耀指,下白泥除了有不少馬蹄蟹寄居外,更是全港最大的海草床,為生物提供食物及棲息地,更長滿受國際自然保育聯盟紅色名錄列 為「易危」級別的「貝克喜鹽草」。他指,過去有研究指,水的鹽度影響海草及馬蹄蟹的生長,當鹹度達致千分之五十,海草的體積會變小。至於馬蹄蟹卵的孵化率,當水的鹽度達千分之四十八,孵化率由百分三十三跌至百分之十,鹹度提升至千分之五十五,更會跌至零。「我哋成日嚟下白泥做研究,近期發現有人捉蟶子,仲要用鹽。」關指,下白泥以往以欣賞日落聞名,少見有遊客捉蟶子,直至7月底,他們發現假日有20至50名本地人專程到下白泥以鹽捉蟶子,「我哋仲見到有人post上facebook,教其他人咁做,上網search見到有人拍片教點捉。」記者以「鹽」、「蟶 子」作關鍵字搜尋,發現內地及台灣均有相關教學短片。下白泥村村代表鄭偉君表示,不知道下白泥成為捉蟶子熱點,因該處水質差,村民少到泥灘,「我哋都好少落去,唔知有人咁做,本身嗰度啲水唔乾淨,好污糟,我哋 都唔會捉嚟食。」他指,泥灘不只有蟶子棲息,泥下亦有魚及蝦等其他生物,擔心遊客的行為會嚴重影響生態,計劃與村民多到泥灘,教導遊人保護下白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