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7日 星期日

無法承受的現場 日本遺品整理師見證孤獨死

所以家庭和親人是好重要的 !

on.cc東網專訊

【on.cc東網專訊】 「在那樣的室內環境居住,絕對會死掉吧。」一個陽光燦爛的早上,遺品整理師石見良教獲委託前往東京一個小區,上門清理一間住宅。大門一打開,陣陣刺鼻的血腥味迎面傳來,向屋內瞥見的第一眼,看到在屋中到處亂飛的蟲子,若隱若現地聽到幾隻老鼠在吱吱叫,慢慢向下望,四處漫走的蟑螂和一灘灘啡黑色的屍水......一幕幕挑戰人類感官的畫面,正是遺品整理人多年來重覆面對的工作環境。

「男性通常要3星期才被人發現,女性則要一周。」

石見良教接受東網記者訪問時,先向記者解釋何謂「孤獨死」。他說:「孤獨死又稱孤立死,是指無人陪伴照顧、死掉亦無人察覺的人,在住所孤獨地離世。」孤獨死的死者通常都是無聲無息地去世,死後屍體慢慢腐爛,屍水會滲入地板,直至惡臭驚動鄰居才被人發現。石見稱:「不少日本人聽到『孤獨死』,通常會想起老人家。」

事實上,死於「孤獨死」的人除了獨居長者外,亦不乏曾在大公司工作的無業中年人。然而,無論甚麼年紀及性別,他們都因為某些原因而變得無依無靠,只能獨自一人生活,直至離世也無人發現。

「我時常提醒自己,緊記不要回望已經過去的事。」

他後來提到自己的入行經歷,指從事遺品整理工作前,本身亦從事葬儀相關的工作,投身遺品整理業界似是理所當然。入行13年,石見良教曾去過不少「孤獨死」的現場,對於該種境況亦已司空見慣。見盡無數悲慘的死亡現場和臉容,記者問石見,有沒有甚麼最難忘的經歷,他坦言:「我無法回答這一條問題」。他續指:「每次清理完一個現場後,我都會把看過的一切忘掉。一次又一次地背負着目睹的一切,會變得難以前行。」

「在清理孤獨死現場同時,我不自覺地便會聯想起死者之前的生活,感受到他們生前的孤獨感。」

現場環境往往令石見體會到死者生前的孤獨感,如骯髒的碗碟、散落一地的書本、四散的信件,全部都是死者曾在屋內生活的痕迹。他向記者表示,在清理孤獨死現場期間,往往不自覺地聯想起死者的人生、他平日的生活和家人等,「手中拿着遺品,便會自然地想到關於死者生前的事」。

「外人眼中的『垃圾』,對死者而言,可能是一直珍而重之的寶物。」

石見認為,遺物代表死者的歷史,每件遺物都仿佛向他訴說死者的故事。他指出,一個人死後遺下的物件可重達3000公斤,即使每天處理30公斤,亦要花上100天時間整理所有東西。兒時的玩具,大學的畢業證書,兒子的畫作,與朋友的合照,亡夫的皮鞋.......這堆多年來存放在死者家中的雜物,對死者而言,全都是充滿情感和回憶,一直珍而重之的寶物,絕不可能扔棄,這些寶物往往亦能成為在生者思念亡者時的依靠。

「初心是會隨時間改變的。」

從事遺品整理工作多年,石見憶述最初踏入遺品整理這行業時,曾於一間過分追求利益,甚至以欺騙手段營業的公司工作。可是,長久以來的經歷令他明白,遺品整理人的工作不應只是清掃死亡現場。他深明與其停在過去,執着地記掛悲傷的事,倒不如用行動改變現況,以舉辦講座等的方式,減少類似的死亡事件在未來重複發生。

「遺品整理不單是整理物件,也需要整理人心。」

石見認為,「心」和「物」雖然是兩件矛盾的東西,但整理時必需一起考慮。他後來於現今工作的公司設立遺品整理部門,並本着「同時整理物和心」的理念,不收分毫地持續於日本首都圈,包括東京都、千葉縣、神奈川縣等多個地方遊走,舉行關於孤獨死的講座。他讓參加者體會孤獨死現場的狀況,同時使他們了解獨居長者垃圾問題,以及生前預先處理遺物的重要,至今已舉行了多達340場講座。他又不時呼籲社會多支援長者,特別是要加強為獨居長者提供看護等服務。

石見長年站於孤獨死問題的最前線,他希望分享自身經歷,配合實際行動減少類似事件發生,亦盼望有天可以看到孤獨死問題得以解決。

on.cc東網專訊

【on.cc東網專訊】 「經常出入孤獨死的現場,有甚麼特徵都自然看得透。」日本遺品整理人石見良教處理過眾多孤獨死案例,他敢說一句,孤獨死不限於老人,近年愈來愈多中年人步其上一代的後塵,甚至沒法孤獨終老,便在壯年時遽然永別人世。石見總結了兩種孤獨死最常見的十個模式如下:

● 中年的孤獨死
1. 經常把窗簾關得密不透光,房內昏天暗地
2. 室內垃圾堆積如山,骯髒不堪
3. 患有糖尿病等中年常見疾病
4. 明明吃藥就好,偏偏不吃藥
5. 屋內酒樽、空瓶、汽水罐散落一地
6. 經歷過裁員,失業了,卻未到退休的時候
7. 以前過着幸福的婚姻生活,後來離職、離婚、然後離群索居
8. 落得如斯境況,也不好聯絡家人、親戚、朋友,變得形單隻影
9. 水電煤等費用久久未繳清,催討信如山似海
10. 最終向財務公司招手,然後追數信又蜂擁而至

● 老人的孤獨死
1. 屋內垃圾堆積如山,比中年孤獨死的現場更不堪
2. 生前異常珍視舊時的西裝
3. 經常流連街頭,喜歡「執垃圾」回家
4. 買下很多加工食品和罐頭存貨
5. 用不着的零錢放滿一屋
6. 不准他人踏足屋內
7. 屋內有蟑螂老鼠仍若無其事
8. 有被害妄想
9. 離群獨處
10. 孑然無依

孤獨死的老人「生前異常珍視舊時的西裝」,正正是緬懷一去不返的風光。他們是日本經濟騰飛年代的主人公,很多人年輕時靠打拼換來成功,卻在1990年代經濟泡沫爆破後一舖清袋,老來無依無靠,甚或淪為不受歡迎的「老害」。年老多病加上社會資源不足,進一步令他們邊緣化,與社會隔絕。

至於中年一代,他們生於經濟峰頂,卻活於下坡,不少人經歷過「失業、失婚、失去拼勁」,逐漸向下流,沉落至社會底層,最終走上如斷六親、自我放棄之路。由中年到老年的孤獨死,處處可見日本經濟泡沫爆破以來,持續不景氣以至人口老化問題,如何在這兩代人身上奏響了令人默然的悲歌。 

on.cc東網專訊

【on.cc東網專訊】 隨着出生率不斷下跌,日本的人口漸趨老化。社會人口結構轉變,加上未婚率持續上升,以及家庭核心化等的社會現況,「孤獨死」及其帶來的遺品處理問題,成為了日本急需面對的疑難。

根據日本總務省今年公布的2015年人口普查數據,65歲以上長者有3342萬人,佔總人口比例達26.7%,首次超過四分一,達至世界最高水平。相反,15歲以下人口只有1586萬,佔總人口比例12.7%,水平世界最低。日本全國47個都府縣,所有地區的老年人口都多過15歲以下人口,總人口連續7年減少。

家庭核心化令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疏離,獨居老人難以與他人建立聯繫,估計到了2030年,每3名逾50歲的男性中,就有一人未婚,而每2名長者便有一人可能死於「孤獨死」。

所謂「孤獨死」,即是沒有人理會、獨自生活的人,在自家內因病發等原因,突然死去的事件。遺品整理人石見良教表示,日本每年有至少3萬人死於「孤獨死」,「這個數字只是推算出來,相信真正數目更多」。死者中包括獨居長者,亦有無業的中年單身人士。男死者的遺體平均需要3周才被人發現;由於女性的社交能力較高,女死者普遍死後約一周後便會被人發現。

由於有人發現時,死者大多已死去一段時間,事發現場不時留有腐屍遺下的液體或污垢,需要一些特殊方法處理。同時,現場留有大量垃圾、遺物,亦需要時間和人手去整理。正因如此,日本在最近十多年間,慢慢衍生了一種負責處理「孤獨死」亡者遺物及清掃現場穢物等,被稱為「遺品整理」的行業。

在人口老化的社會,整理遺品的工作更被視為日本未來20年最賺錢的工作。然而,遺品整理只能事後協助解決「孤獨死」帶來的問題,對於事前預防「孤獨死」,成為日本政府近年最重要的任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