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3日 星期三

紫外線由雪地向上反射 賞極光防曬傷下巴鼻

蘋果日報

【本報訊】今年預測是「極光爆發年」,吸引不少市民今個冬季冒着極寒天氣,到北歐一睹極光之美。衞生署旅遊健康中心近年也接獲不少有關雪地旅遊健康的查詢,發現不少人只關注極地的保暖問題,很多時忽略了雪地上的強紫外光,缺乏做好防曬的意識,醫生指出,皮膚與眼睛的防曬同樣重要,就算不滑雪的旅客,也要佩戴適合雪地使用的太陽眼鏡。
記者:鍾麗霞

到天寒地凍的北歐欣賞極光,全身保暖是重點。衞生署港口衞生主任范鵬勇表示,衣服保暖可分三層,最貼身的內層必須要快乾並有高排汗功能,避免因持續汗濕令散熱加快,故可吸汗的棉質衣服並不適合,建議可選擇天蠶衣等。中層衣服則需有保暖及吸走內層衣物濕氣功能,例如抓毛(fleece)質地,這一層可略為鬆身,因可困住較多空氣,幫助保暖,但要注意此層衣物的袖口或腰襬位置不能「漏氣」。外層衣服需要防風及防水,但也要具透氣功能,令身體的濕氣可排走。

勤換襪防凍傷腳

頭及頸的血管因對凍的敏感度較低,也需要以頸巾及帽子重點保暖,至於手套的選擇,連指手套比五指好,因為前者的手指可互相保暖。他指出,平時少在低溫地方生活的人,容易忽略下身保護,故提醒旅客要有勤換襪意識,「如果對襪長期濕咗,又受寒,有機會凍傷腳,尤其平時腳汗比較多嘅人,要更加注意」。他建議在低溫下,當感覺襪子被汗濕一段時間便要更換。若要長時間在雪地活動,可選擇有鞋套的鞋子保暖。
他表示,以往曾有士兵在低溫環境,長時間穿着透氣度不夠的軍靴在戶外執勤,10多小時後出現「戰壕腳」(trench foot),情況類似生凍瘡,患者腳部血管收窄,雖然未至於組織結冰或受傷,但因為血管長時間缺氧,有機會導致血管壁發炎,故在雪地不能忽視腳部的保護。
在戶外欣賞或拍攝極光,隨時因氣溫太低令身體麻木,即使身體發出凍傷警號也不察覺。他指當身體任何位置,尤其手、腳、鼻尖及耳朵等,持續幾分鐘出現麻木、痹及刺痛的感覺時,已顯示有凍傷危機,應盡快保暖,包括進入戶內及喝熱飲等,提升體溫。
除保暖外,雪地可反射陽光中的紫外光,隨時較身處海灘曬太陽更強,紫外線更是由地面向上反射,一些平日不會被曬到位置,例如下顎、嘴唇下方及鼻底部更是曬傷高危,要重點防曬,並要佩戴可完全保護眼睛旁邊及上下位置的雪地太陽眼鏡。
旅客搜集天氣資訊時,除每日溫度變化外,也要注意「風寒指數」(Wind Chill Index),即加入風速對溫度的影響,他稱當指數在負10度或以下時,就算溫度未算太低,但因大風令凍傷風險增加,要提高警覺。

蘋果日報

天寒地凍下欣賞極光,當出現手腳麻痹、刺痛及不靈活等凍傷徵兆時,不少人會選擇走入室內,用最強的暖氣,最短時間內替手腳加溫,當體溫提高後,又急不及待走出戶外。
范鵬勇表示,這種「暖完再凍」的短暫回溫方式,較繼續留在戶外受寒,對身體凍傷組織傷害更大,若要長時間身處低溫環境,不應隨便「解凍」。

徒手接觸金屬或黏住

他表示,若只是輕微的皮膚麻痹及刺痛,通常只屬輕度的凍傷,當身體回暖後,症狀會消失,一般毋須治療。若情況嚴重,事發時又遠離醫療設施,除了盡量留在溫暖地方外,可將患處浸在溫水中,但也要盡快接受檢查及治療。他警告,一旦出現凍瘡,嚴重更可引致組織受損,甚至需截肢,故玩樂之餘也要注意保暖,因為出現痹痛症狀短短數分鐘已有機會導致凍傷。

在極寒地方還要提防金屬,旅客切忌在戶外徒手接觸金屬,更不要戴金屬框架的眼鏡或太陽眼鏡。他表示,當體溫與冰冷的金屬接觸時,金屬的水氣會立即結冰,令皮膚被黏在金屬表面,此時若強行拉扯,隨時扯脫皮肉受傷,應用水淋在金屬與皮膚間將冰融化,兩者便能分開。
若現場人迹罕至,又缺乏水源,情況危急兼求助無援下,則只能以尿液代水解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