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6日 星期一

丁屋政策係時候了斷

蘋果日報

《竊聽風雲3》中令人印象最深的,不是陸氏兄弟的飛揚跋扈,或者竊聽者的先進科技,而是那一幕簽約出賣丁權的鏡頭。土豪口頭承諾30萬一個丁權,卻被一個 識英文的年輕人發現合約上規定的是60萬一個。當他提出抗議,招致土豪的拳腳相加。此外,電影中呈現比維港煙花匯演更壯觀的場面,黃磊飾演的內地商人好奇:「香港不是不讓放煙花嗎?」而曾江飾演的一哥說:「這裏是新界。」視香港法律為無物,不禁令人欷歔——新界,果然自成王國。
英國政府1972 年推出丁屋政策,本是權宜之計。新界是租借,不是割讓,精明的英國人不會在這裏為所欲為,但是也不可能放着大筆利益不去觸碰,所以就一點點改變新界。最早的動作是修建北上鐵路,令新界的經濟、政治中心從元朗逐漸東移到大埔。繼而,日軍侵佔香港期間,強推對農業的管控。香港光復後,英國政府沒有改回戰前狀 態,而是承接了這一非常政策。從那以後,新界便告別了農業時代。再接下來,就是開發新市鎮,推出丁屋。
很多人說,新界人在丁屋政策中獲利。但仔細想想,新界人究竟還是失去的更多。拿到丁權,在規定的土地上可以修建丁屋,新界人同時卻讓出了世世代代的土地權力。向來戀土的新界人,於此政策面前,徹底被割斷了與土地的血脈聯繫——失去土地的新界人再也無所依託。1970年代起,隨着新市鎮的開發,大批新界人生計無着,不得不接受英政府推出的新政策—— 離開故土,前往馬來西亞等英聯邦國家打工。他們中的不少人,便成了異鄉人。
更為嚴重者,雖然理論上新界人的子子孫孫都享有丁權,但土地畢竟是有限 的資源。今時今日去新界看看,更多80後、90後,正如電影中那些簽約出賣丁權的低下階層,面對的是根本無地起丁屋的局面。所謂丁權,等於空頭支票。但既 然已經簽了丁屋政策,新界人就在這條不歸路上無法回頭。實際情況是,丁屋政策需要了斷這個議題,根本不是最近幾年才提出。
1980年代,北京方面就醞釀要了斷丁屋政策。當時鄉議局給出自己的研究報告,極力維護新界人的土地政策在九七之後不要改變,甚至要求恢復到英國人接收新界之前的樣子。例如在 1984年7月的《1997年後香港九龍新界土地及房屋政策意見書》,明言「凡在界限街以北的新界集體官批之土地及房屋(及1898年前相傳至今者),應可免補地價,恢復原有之永久擁有及使用權」。鄉議局不斷強調要保持新界傳統,最重要一項即生死攸關的土地政策。但1972年才推出的丁屋政策,在「傳統」 二字面前難免顯得可笑。中共如此重視土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怎麼可能做出讓步?
事情的轉機,竟來自六四事件。六四發生後,香港的精英階層,如李 鵬飛、鄧蓮如,第一時間前往倫敦,以道義理由向英國當局游說,最終促使港督衛奕迅於1990年公佈「居英權計劃」,提供5萬個家庭名額依照《1990年英 國國籍(香港)法案》成為英國公民。不得不說,還是新界人當時有膽識,居然跑去跟北京談。如今去到新界各個鄉事委員會辦公地點,仔細看看,都不難發現中聯辦於1990年代在新界各地的友好痕迹。箇中聯繫,看官自己去想。
言歸正傳,《竊聽風雲3》是一齣很有膽識的作品。呈現出丁屋的「食物鏈」,是有風險的。正如電影告訴給觀眾的,切莫以為在丁屋政策之下,所有新界人都是獲益者。任何地方都有既得利益者,也有受迫害的人。尤其2008年以來樓價不斷攀 升,令港島、九龍居民也越來越關注丁屋政策。眾目睽睽之下,誰在維護丁屋政策,誰又反對丁屋政策?誰掌握話語權,誰是沉默的大多數?丁屋政策係時候了斷。 如何了斷?誰來了斷?世上從來沒有千秋萬代的政策,所以無論如何,面對它吧。

許驥
自由撰稿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