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30日 星期一

陶冬:市場已拋棄A股 舊有經濟增長慢 須吸引民資打救

蘋果日報

瑞信亞洲區首席經濟師陶冬表示,「市場已拋棄A股」,因為它代表已過去的舊有經濟增長模式。而中國經濟未來增長的關鍵,是要如何吸引民間資本重投實體經濟,不應只跑到理財產品以及海外房地產市場。他又擔心內地金融業爆煲,會累及香港銀行,甚至聯繫滙率。
記者:周燕芬

去年A股指數跌8%,但A股中小板指數升了26%,創業板更升了85%,陶冬指出,投資者已傳遞了一個清晰訊息,就是市場在拋棄A股,A股指數過去5年均 位列世界包尾3位。他分析,A股成份股主要由銀行、地產、國企組成,這些行業增長高峯期已過;在新的經濟增長模式下,這批企業的政策性風險加大。反觀中小 板和創業板的上市公司,正是未來10年中國新的增長動力,他看好IT資訊科技、健康、教育、資產管理和文化產業。

倡服務業打破壟斷

中國正迎來改革轉型挑戰,陶冬指內地成本上漲,房價高企,以往由出口和房地產拉動經濟增長再難持續下去;以往民間資本投資製造業已無利可圖,高端服務業未向民企開放,錢流向理財產品、信託產品及海外物業市場;「民間投資消失了」。如何吸引民間資本重投實體經濟,陶冬指最重要是打破壟斷,讓民間資本參與有利可圖的服務業。
沒有民間投資,不得不靠地方政府主導的基礎設施來穩經濟,結果引發信貸風險。「有地方政府在高速公路兩旁電燈柱裝風力發電,發行 11厘息的債券融資,建成後才發覺沒有風!這個項目永遠回不了本」。內地公用項目借貸融資,但貸款利率高、年期短,與項目本身發展年期長及回報低,出現風險錯配。

擔心理財產品違約

近幾年來自老百姓資金的理財信託產品等影子銀行,主導借貸市場。他擔心這些產品風險傳導更廣,「若出現一、兩個違約情況,會不會出現連鎖反應?理財產品持有人,亦未必清楚違約事件跟他手持的那張紙是否有關係」。
這類高槓桿金融業最怕信心喪失。他指一旦違約出現,民間資金將不再購買這些理財產品,流向地方政府和發展商的資金鏈將會斷裂,促使大範圍違約,這是未來一、兩年中國經濟重大的難關。
內地若爆出信用違約,香港銀行亦首當其衝。金管局資料顯示,截至首季止,本地銀行對內地貸款總值達2.87萬億元,較去年底升10.7%,相等香港首季 GDP5,299.8億元的4.4倍。陶冬去年已對此感到憂慮,指出投資者因不能沽空內地銀行及大陸地方債,反之可輕易沽空香港銀行。內地金融業有任何風吹草動,香港銀行貸款質素受質疑,甚至會牽連聯繫滙率。

蘋果日報

提及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問題,瑞信亞洲區首席經濟師陶冬預期,若中國經濟沒有出現波折,可望於3年後將90%的資本賬基本對外開放,但不會做到「百分百開放」,料會對流入的資本採取註冊式監管。
陶冬估計,中央政府會採用類似台灣式外資資本管理模式,外國資本可進入境內,但要申報註冊接受監管,並在政策限制範圍內活動,容許外資投資內地各種資產種 類,一旦違規將被吊銷資格。中國害怕過度跨境資金流動,將對滙率造成干擾,影響資金流動性。中國也要顧及內部金融穩定,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上,要做到「既 大膽也要小心,可預見將來也不會做到百分百開放」,跨境流動過程仍會受到政府監管。
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他指無論在貿易、投資等方面,也涉 及大量跨境資金流動需要。在滙率未開放下,跨境資金流動性均由政府作為外滙接受方,環球量化寬鬆環境下,已造成流動性失控,引發系統性風險,「中國債務佔 GDP比率,由10年前的110%大增至現時230%,情況危險」,中國也需要拓展多樣化接收渠道分散風險,有需要將人民幣國際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