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

料欠1200公頃地 政府銳意發展東大嶼新界北

on.cc東網專訊

【on.cc東網專訊】 港府公布今日起展開為期6個月的《香港2030+》公眾諮詢,整項研究2018年完成。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指香港位於策略性門廊位置,能在5小時內飛抵亞洲大部分地方,《香港2030+》願景定為宜居、具競爭力及可持續發展的亞洲國際都會,包括規劃宜居的高密度城市。整個規劃預計可容納900萬人口,根據統計處估計2043年香港人口達822萬,即預留10%人口發展作緩衝。

諮詢文件指長遠土地需求的初步估算,新增土地預計需要4800公頃以上土地,已落實及規劃的土地約3600公頃,估計土地供應短缺達1200公頃,包括200公頃房屋、300公頃經濟用途的土地、政府、機構或社區、休憩用地和運輸設施用途達700公頃。

為了解決土地不足問題,諮詢文件建議兩個策略增長區,即發展面積達1720公頃的東大嶼都會及新界北,兩區最多可容納105萬人口。新界北增長區中,規劃署建議透過規劃發展棕地和荒置農田,在香園圍/坪輋/打鼓嶺/恐龍坑/皇后山建設新一代新市鎮,並在新田和文錦渡發展現代工業和需要在邊境附近營運經濟用途,整個新界北發展區達720公頃,可容納25.5萬或35萬人口,提供21.5萬職位。

當局估計新界北內有200公頃棕地,預計會納入發展,陳茂波強調對未來發展棕地已下大決心,必定發展,又指現時狀況不理想,未來會按部就班兼顧發展,「一定會處理」,當局明年會進行全港棕地發展普查。另外亦會研究將棕地作業搬上多層大廈,10公頃的多層特別建築可放50公頃地面作業。至於社會一直關注粉嶺高爾夫球場會否同樣納入研究,陳茂波指民政事務局正就私人遊樂場契約進行檢討,發展需視乎檢討概念,現階段只是階段概念性研究。

東大嶼都會的發展面積多達1000公頃,連繫港島及大嶼山,主要透過生態不太敏感的交椅洲附近水域和喜靈洲避風塘進行填海,人口可增長40萬至70萬,提供職位達20萬個。

規劃署指香港正面對人口老化問題,65歲以上的長者由2014年的15%增加至2064年的36%。樓宇老化亦是另一問題,2046年樓齡為70年或以上的私人住宅單位達32.6萬個,相當於2015年的300倍,其中油尖旺、深水埗、九龍城為重災區。為改善生活空間,規劃署建議採用較高比率,規劃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以配合改善公共設施供應,建議比率調高至每人3.5平方米,而現時沙田新市鎮為2.2平方米;休憩用地亦調高至每人2.5平方米,現時最小為2平方米。

現時港府未有全港棕地分布資料,根據現有規劃,洪水橋涉及棕地190公頃、元朗南100公頃、古洞北/粉嶺北50公頃,新界北策略增長區200公頃,合共540公頃。發展區發言人指,需要策略性研究具規劃性的布局,現時發展大型規劃區時,除處理鄉村寮屋外,另一困難之處是處理棕地問題,因現時棕地無安置政策,棕地上的作業並無賠償,但當局又不能完全忽視需要,未來需要研究安置補償問題。發言人又指雖然政府可因應發展需要,使用法定權力收地,但希望透過磋商達成共識。

對於研究中未有觸及粉嶺高爾夫球場,是否為避開爭議,發言人指是否發展該地是基於政策問題,需留待民政事務局進行私人遊樂場契約的檢討,發展局只是技術層面作考慮,初步檢視發現有墳墓、樹木及歷史建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