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
高鐵通車促人才交流 暨南大學「眾創空間」助圓夢
國家大力支持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高鐵的通車加速了區域內各生產要素的流動和融合。灣區內多個城市成立了青年創業基地,鼓勵三地青年敢闖敢創。香港文匯報記者近日隨新聞聯組織的傳媒考察團,走訪了暨南大學的「港澳台僑青年眾創空間」,訪問了校內的3個創業團隊,不僅有港澳青年主動留在羊城創業追求理想,也有內地學子與港府基金合作,助獨立音樂人北上發展。據了解,該眾創空間共擁有70餘個項目,其中50多個項目有港澳學生參與其中,有6至7個項目由港澳學生成立並運營。而後續仍有許多團隊在排隊申請中,希望進入眾創空間。再放眼至全廣州、廣東、大灣區,不難想像區內的人才、創業交流和融合會變得更豐富多彩。
■圖/文:香港文匯報記者周曉菁 廣州報道
日晞教育創辦人鄭汶珠:定位準確 善用資源
日晞教育創辦人、碩士在讀生鄭汶珠十分願意在內地創業生活,也很珍惜內地創業的機遇。內地吸引學生創業的政策力度十分強大,提供的資源也比較全面,她建議港澳學生應先定位清晰,思考內地的環境是否配合自己未來的發展和規劃,再合理匹配各類資源,實現創業。
鄭汶珠舉例,自己做的教育平台Apps後台需IT專業學生支持,學校會幫忙配對尋找拍檔,一系列的產業需求鏈也能在資源最大利用之下逐漸形成;眾創空間提供相應的辦公場地,可以供團隊進行交流和工作;資金不充裕,學校會幫助申請創業資金補貼,或尋找融資,一些投資機構留意後就有機會拋出橄欖枝。
內地設計需求高
以她的經驗來看,香港學生有創意固然好,但內地學生會更靈活地將技術類和前瞻性的內容轉變為實際的產品,投入市場。她建議,兩地人才可通過這種強強聯合的方式有效融合。她還鼓勵,在港學習平面和動態設計的學生可以北上闖一闖,內地對這類的設計有很大的市場需求。
除了人才融合,鄭汶珠也呼籲兩地政府能加快整合資源和信息,加大宣傳。她稱香港學生有時難以獲得第一手資料,據她所知廣州天河區有一些針對港澳學生的孵化機構,但入住率並不高,猜測可能許多港澳學生都不知曉這類信息。
她還強調,辦理了港澳台居民居住證後,港澳學生在內地創業的便捷性也會大大提高。當公司需要在內地申請貸款時,居住證就能實現有效申請,在註冊成立公司時的行政手續繁雜度也會大大降低。
因為從事教育行業,鄭汶珠還提醒,創業不僅僅是賺錢,將理念帶入公司形成公司文化,承擔社會責任,實現社會價值也很重要。平日的她是一個背包客,喜歡做公益,她希望將來能通過教育平台,幫助香港學生到內地發展,也會提供崗位給香港學生去西部等偏遠地區支教,相信對落後的地區建設亦有很大幫助。
港澳生創傳播公司:微電影儲經驗建口碑
還有一群港澳青年,為了實現自己的影視夢想,先從創辦薪傳文化傳播公司做起,為政府、警局等企業機構製作宣傳片或微電影,不僅在業內樹立起了口碑,也為將來實現目標儲蓄能量和經驗。
成立約2年,20人的團隊中,分別有5人來自香港、2人來自澳門。作為創辦人之一,來自澳門的龍嘉慧認為,澳門市場比較局限,留在廣州能尋到自己的追求,很願意留下來工作。藉助學校的平台開拓了團隊的視野和認知,對自己人生的規劃都有重大影響。
來自香港的創始人陳穎坦言,在廣州生活工作,薪酬的確無法與香港比較,「睇到有些朋友人工高過自己好多」,生活似乎有些不對等,但最開心就是付出有回報,大家都能堅持自己的信念。團隊的凝聚力很強,雖然工作上有爭執,但不影響大家朝着同一個目標前行。
公司維持正常盈利的同時,團隊也會嘗試各類合作。例如開設抖音號,創作原創視頻提升人氣,龍嘉慧還透露,團隊正在接洽一個300萬元人民幣規模的教育項目,嘗試各類不同的可能性。
「不亦悅乎」王悅:內地孵化香港音樂
正在攻讀廣告學博士的王悅,在2年前成立了「不亦悅乎」,在線上、線下經營微信平台「民謠故事」。雖無港澳背景,他卻從香港政府的「搶耳音樂廠牌計劃」下,找到了延續音樂公司的商機。公司會負責今年該計劃下篩選出來的6組音樂人,在內地進行宣傳、發行、訪問、巡演等事宜,為期一年,預計明年會正式啟動。
「搶耳」是為孵化及培養本港中小型音樂廠牌而設立的,王悅直言,「這些年香港除了Beyond就沒有更出名的樂隊了」,香港樂隊在內地的發展會比較緩慢,遠遠落後於台灣的樂隊,「香港的獨立樂隊太需要被了解了」,在內地通過宣傳,他們也能享受與內地樂隊一樣的媒體待遇。
港樂隊有力北上立足
不過在他看來,本港獨立音樂人的優勢也十分明顯──專業水準高「愛較真」,真的把音樂當作自己的事業來做。他們有能力創作粵語、普通話和英文歌曲,比內地的樂隊擁有更廣闊的聽眾。而內地音樂節文化流行,所有音樂節幾乎都需靠樂隊來撐場,香港獨立樂隊的引進能在很大程度上彌補這類需求,並在市場上成為強有力的競爭者。
雖然在普通人看來,音樂領域尤其是獨立音樂的發展難於上青天,王悅卻對內地的音樂發展前景抱有很大的希望。他相信到了2020年,內地的音樂市場也會如同現今的電影市場一樣,蓬勃發展,趨向飽和,各類音樂的宣發機構也會層出不窮。他感歎:「有些同行難以堅持,賺不到錢就提前死掉了」,「不亦悅乎」創立近2年,公眾號、推廣和線上銷售同步發展,已經實現了盈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