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6日 星期四

藥物監管協議開綠燈 跨國藥企借香港攻入大灣區

巴士的報

香港成為藥物企業打入內地市場的跳板。

上周中港政府就藥物監管簽定合作協議,外界料可帶動跨國藥企於大灣區的銷量。有醫藥經銷商指,以往跨國藥企攻入內地困難重重,但料在港註冊的藥物,日後可於大灣區同獲認證,令其進軍內地的夢想成真。

近年本港的製藥業漸見萎縮,藥劑業界認為,新政策僅可擴大藥品經銷,未必有效拉攏跨國藥企重返香港設立亞洲總部。中港政府另有意引進醫療儀器到大灣區,惟代理商未知能否受惠,冀政府加強香港在大灣區的角色定位,省卻醫療儀器產品認證、清關程序,促使更多港商打進區內市場。

為促進大灣區醫療發展,食衞局及國家藥監局代表上周簽署藥物監管合作協議,冀吸引本地和跨國的藥企、生物製藥及醫療科技公司,以香港為基地申請新藥註冊,並引入醫療儀器到區內發展。

事實上,食衞局局長陳肇始今年二月出席粵港澳大灣區衞生健康合作大會,曾提到於大灣區定點試行放寬使用已在港註冊的藥物、常用的醫療儀器。香港醫藥經銷業協會會長葉婉婷會後曾跟跨國藥企提及此消息,許多廠家反應正面,以生產緊急藥物及常用藥物的藥企尤其雀躍,「大灣區是個大市場,是香港的幾十倍,以往內地註冊問題很麻煩,如今藥企只要在港有註冊便可於內地銷售。」

葉婉婷指,香港直接認受新藥於外國進行臨牀測試的結果,惟於內地註冊,卻須額外再做測試,許多藥企因而被嚇怕,只攻入香港市場,未敢考慮進軍內地,若新政策出爐後,她料有七成跨國藥企有意拓展新市場,「我敢肯定大灣區絕對是他們夢想。」她坦言,過去有藥企為進軍內地而於當地收購藥廠,但一直未見有成功個案,廠房只生產藥物出口,未來則可展望銷售量增加,提供更多價錢優惠。

展望未來十年,葉婉婷深信藥企攻入大灣區時,經銷商將可扮演中介角色,協助廠家適應中文藥物標籤等法規制度,「若我們可以親自負責推廣,可代藥企了解內地規例、藥物分類及出入口管制等事宜,經銷商很大機會都要增加人手,向醫院和醫務所介紹新藥。」她續說,長遠不排除部分跨國藥企重返香港開設亞太區總部,自行處理出口及經銷事宜。

早年本港的製藥業蓬勃,曾有大量跨國藥企以香港為亞洲總部,惟近年有大批已遷往新加坡或日本東京發展,香港辦事處的規模不斷萎縮。香港藥劑師工會主席張尹思認為,新政策僅可擴大藥品經銷,未必有助拉攏藥企重返香港為基地,「從消費者角度來說沒分別,但這對香港整體的影響可以很大,無辦法借助製藥業進一步提高本地生產總值。」

張尹思不諱言,香港發展製藥業的優勢不及新加坡,因後者為製藥公司提供眾多配套,如設完善的專利法規保障、生物科研的資助充足、設有稅務優惠,加上當地多所大學均開辦課程培育製藥專才,於當地聘請藥劑師、生物工程師及醫生從事研發並不困難,甚或製藥機器損壞也有人懂得修理,「有些於當地任職的業界都對搬總部回香港很有保留。」

香港醫護學會創會主席關志康認同,新政策對藥企有一定吸引力,但目前本港製藥商多數生產傳統中成藥或配方顆粒,西藥廠較少,其因可歸咎於本港藥品法規專家不足,亦未必有適合的藥物檢測化驗所,故配套不足的情況下,藥企專才寧願定期往返不同城市的辦公室跟進銷售等事宜,限制本地藥業發展。

以香港為申請新藥註冊的基地之外,兩地政府亦有意引進醫療儀器到大灣區。得信醫療總經理林子超指出,不少知名的國際醫療儀器品牌,早已「兵分兩路」拓展港澳及內地市場,「有專售自動化配藥機的外國公司,除了找我們作香港及澳門代理,亦找了另一家內地代理商到其他大城市銷售。」

林子超又指,其母公司亦在北京等城市設立總部,負責接收由他們代理及進口的醫療器材,再將其銷售至內地市場,故認為除非兩地政府加強現有的配套及支援,否則難靠香港代理商引進醫療儀器到大灣區。

他坦言,部份業界因不太熟悉大灣區的營商環境、法制、稅制,所以暫無意進軍區內市場,建議政府提供更多資訊及支援,「例如進入大灣區的儀器,可獲關稅豁免;只要獲香港的醫療儀器產品認證,便可免卻申請內地相關認證,提高港商開拓大灣區市場的誘因。」

兩地也有意加強中藥方面的交流合作,提升中藥材標準化技術,惟本港中藥業界未必受惠。香港中醫藥服務中心總經理兼執業藥師朱立城不諱言,本港現時並無特定指引,監管中藥業界配藥自動化,「基本上都是自己摸索,試試引入沖劑配藥機、煎藥機等,以提升煲煮中藥的效果。」

朱立城指出,該公司近年引進的新中藥儀器,投資逾六十萬,卻因政府無具體操作指引供參考,不敢再購入其他新器材,「基本衞生要求、安全檢測指引都沒有,我們只能盡量將配藥過程現代化,保持衞生清潔。」他又認為,當局為加強中藥材標準化,會優先引進儀器作中醫藥檢測及研究之用,對前線中藥業界的幫助不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