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6日 星期四

日常物資不會如口罩短缺

星島日報

政府漸進式收緊入境措施,最新目標是由內地返港的人士,要求他們隔離十四日,措施細節尚待公布。新措施並未限制港人不能回內地或者回流,只是增加對他們的防範,變相提高返回內地的代價。這個做法有人或者會覺得不夠果斷,但同樣有受影響人士會覺得不滿,總之大方向就是令中港兩地人流下降。

  防疫不會產生額外需求

  政府要求回流港人自我隔離,據知政府不是昨日才擺上議事日程,連日已在內部討論。雖然具體安排仍未清楚,提前宣布是要讓受影響者有準備,同時研究清楚細節,估計這也是吸收其他地區的經驗。內地在作出各種防疫措施時,由於缺乏經驗,有時會出現估計不足的情況,最簡單是物資供應,因為如果一刀切中斷相交往來,物資供應就會引起公眾反應,內地城市就出現過搶購,造成亂象,這對防治疫症有負面影響。

  有政壇重量級人物就明言要留意物流的保證,這點或許特區政府已毋須別人提點。如果科學一點看,由於平常一般人很少用口罩,現在人人每日都要換口罩,需求是以倍數上升,生產設施不可能追得上短期需求。相反,衣食住行的物資平時已經需要,不會有特別大的額外需求。最重要是政府做好物流管理和期望控制,理順公眾情緒,物資搶購潮不應會持續出現。

  由於港人每日回流現在仍然成千上萬,只能用家居隔離,究竟怎樣保證做得到?變身時事評論員的醫管局員工陣線就質疑執行有困難。任何法例要執行,首要作用不是要預期懲罰每個人,而是要透過立法作出防止和阻嚇,故此不能確保沒有人違法。最重要是違法者要付代價,有機會成本。若然違反隔離令有被控危險,市民是否願意承擔風險呢?這是法例的關鍵。從這個原則去看,雖然港人守法精神現在減弱了,增加了執行難度,但從公共管理上有其根據。

  人流往來急降要付代價

  從疫症爆發之初,有人提出是否封城,當時已有說法提出漸進式削減人流,同時提出若然禁止內地人來港,大批回港市民又怎樣呢?隨着來港內地人遠少於香港人,自然有必要作出處理。有意見認為在內地度假的港人已經回流,社區染症風險增加了,是不是應該更早實施呢?這就關乎是否願意付出影響人數眾多的代價。

  回流要隔離,北上的交通需求下降,本地最大的航空公司相繼大削航班。同時,公司要求員工放無薪假。早前,有機艙服務員工會要求全面封關,現在這個要求差不多接近完成。不過,航空公司和醫管局不同,航空公司是商業機構,提供服務的彈性較大,減少航班機艙服務員要放無薪假,公司與員工同時要付出代價。

  與航空服務相比,公共醫療的重要性可能更高。同時,公共醫療人員雖然工作沉重,承擔壓力,但他們收取的待遇,可能比他們服務的基層市民要高。他們不提供服務,基層市民未必有能力轉投私醫。醫護工會踩過界要兼管公共行政,罷工者能否只說一句對不起就要其他替其決定付出代價?

  防範措施最好超前形勢

  由內地加強控制新肺炎疫情,至今差不多有兩個星期,疫情會否轉向在未來幾日或者會見到苗頭,是否需要再加強管制措施會不停有新因素加入,而且各地的情況和做法也會產生互動,所以特區政府必須枕戈待旦,隨時做好變招甚或超前的準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