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9日 星期二

【烽火遍地】英人反思殖民黑暗歷史

如果中國不夠強大, 中國人的下落會同黑人、印地安人和其他國家的土人一樣慘..........所以個啲賣國賊不要得...........


文匯報

邱吉爾種族主義言行被翻舊賬 

英國多地前日的反種族歧視示威演變成警民衝突,當中歷史人物的雕像也成為示威者破壞目標,倫敦的示威者在戰時首相邱吉爾的銅像下塗鴉,布里斯托爾則有人拉倒黑奴貿易商科爾斯頓的銅像。路透社分析指,事件勢必引發英國社會再次反思昔日殖民時期,販賣黑奴及剝削殖民地等「黑暗歷史」。

科爾斯頓是17世紀的奴隸貿易商人,從西非掠奪大批黑奴,再轉賣到美洲等地,但因在家鄉布里斯托爾進行不少慈善事業,故該市豎立其銅像以茲紀念,不過該銅像早已引起當地非裔居民不滿。

孟加拉饑荒 涉邱吉爾政策 

由於殖民時期不少商人和軍官,均對英國社會有所貢獻,因此英國多地均有豎立他們的銅像,在今次事件以前,英國已多次有聲音,質疑這些銅像是為種族主義貼金,無法反映歷史真相,應予拆除。示威者幾乎一面倒支持破壞銅像,其中一名示威者稱,科爾斯頓是黑奴貿易商,拆除其銅像是見證歷史,「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

倫敦國會外的邱吉爾銅像也成為示威者目標,一批示威者前日闖入國會廣場,以黑色噴漆劃去銅像下邱吉爾的名字,並噴上「是個種族主義者」字句。

帶領英國抵擋納粹德軍、勝出二戰的戰時首相邱吉爾,無疑是英國人心中最偉大的人物,不過邱吉爾人生中的一大污點,是其種族主義、白人優先主義思想。1943年孟加拉饑荒造成300萬人死亡,近年亦開始有歷史學家指出,問題與邱吉爾的政策有關。

邱稱巴人「吃駱駝糞的野蠻人」

邱吉爾經常發表種族歧視言論、支持優生學,對不少非西方國家而言,邱吉爾的形象是醜陋的種族主義、殖民主義者。例如他曾直指自己討厭印度人,形容「他們是惡劣的人、信奉惡劣的宗教」;巴勒斯坦人在他口中則是「只吃駱駝糞便的野蠻人」;他亦不承認美國的印第安人,或澳洲的黑人被壓迫有問題,因為兩地「被更強大、更高級的種族佔領」。

邱吉爾甚至曾提出在印度北部使用化武,面臨同僚反對時,邱吉爾便批評對方「神經質」,竟不支持「向未開化的部落使用有毒氣體」。

孟加拉地區在1943年、仍在英國殖民管治下發生大饑荒,據歷史學家研究,印度次大陸在近代史的6次嚴重饑荒中,1943年的一次是唯一一次與嚴重乾旱沒有直接關係,更大的原因,是英國政府管治問題。

邱吉爾當時曾多次拒絕承認出現饑荒,或將事態淡化,甚至曾質疑當時帶領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甘地何以在饑荒下仍然生存,或將問題歸咎於印度人口過剩,稱印度人「像兔子般繁殖」,令問題惡化。英國政府同時將重要的糧食,優先供應予軍隊、公務員等,停止進口大米、拒絕宣布孟加拉發生饑荒,令問題一發不可收拾。

銅像是對黑奴後代的侮辱 

不過破壞銅像仍在英國社會引起爭議,《每日郵報》等多份中間偏右的報章批評,向邱吉爾的雕像塗鴉屬過火行為,強調他對抵抗納粹德國有莫大貢獻。內政大臣彭黛玲批評事件可恥,偏離示威原有訴求,前財相賈偉德亦稱「這不可以」。

布里斯托爾市長里斯承認,科爾斯頓銅像屬非常複雜的議題,過去亦早有爭議,他個人不支持暴力行為,但同樣不樂見科爾斯頓的銅像繼續豎立。有牙買加血統的里斯形容,「他(科爾斯頓)可能曾是我祖先的主人,在布里斯托爾市中心出現這座銅像,對我來說很侮辱。」

■綜合報道

文匯報

英國布里斯托爾前日的反種族歧視示威中,示威者將當地出生的歷史名人科爾斯頓的雕像推倒踐踏再掉入河中,成為當天英國全國示威中最重要一幕。科爾斯頓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被視為大慈善家,布里斯托爾幾乎到處都是以他命名的建築物或街道,但近年愈來愈多人關注到科爾斯頓靠販運黑奴致富的歷史,早在今次示威前,已不斷有呼聲要求將他的銅像撤走。
科爾斯頓1636年生於一個富商家庭,長大後便到倫敦讀書及經商,幾乎未曾在布里斯托爾長住。早年科爾斯頓靠紡織及羊毛業起家,34歲時加入由英王查理二世創立的皇家非洲公司(RAC)。RAC當時壟斷了英格蘭在西非的金銀、象牙及黑奴交易,更會在黑奴胸前烙上「RAC」標記以作識別。科爾斯頓加入後不久即扶搖直上,官至副總督,實際領導公司運作。

據估計在科爾斯頓任職RAC期間,公司一共從西非販賣逾10萬名黑奴,當中2萬多人死於前往加勒比海及美洲各地的途中,包括3,000多名兒童。科爾斯頓利用從RAC獲利所得經營放貸生意,累積大筆財富。

1689年,科爾斯頓將RAC持股全數售予在光榮革命中上台的英王威廉三世,改為投身慈善事業。他將販賣黑奴所得大舉投放於家鄉布里斯托爾和倫敦,興建大量學校及醫院,更一度當選布里斯托爾的國會議員。科爾斯頓死後200多年來,他在家鄉一直被尊為大慈善家,今次被推倒的雕像就是在1895年豎立至今。

■綜合報道

文匯報

歐洲黑奴貿易始於17世紀中葉,奴隸商人將非洲黑奴販運到美洲、歐洲甚至亞洲的殖民地,不少黑奴在長途跋涉中死亡。布里斯托爾是當時英格蘭最主要黑奴貿易港口,並藉此發展成僅次於倫敦的英格蘭第二大城市,直至英國政府1807年廢除境內奴隸貿易為止。

當年歐洲商船運載貨品至非洲西岸後,會在當地停留數周至數月的時間,透過「以物易物」方式換取黑奴。商人載滿一船黑奴後,便會啟航橫跨大西洋,前往加勒比海和美洲各地轉售。當時黑奴商人只是將黑奴視為貨物,根本不當作人類看待,將他們綁起手腳後如貨物般平放堆積在船艙內,毫無人道可言,估計有多達一成黑奴在航程途中死亡。

布里斯托爾商人在1698年成功爭取廢除皇家非洲公司的壟斷,參與黑奴貿易,自同年起至1807年,逾2,100艘商船從當地出發前往非洲,販運約50萬名黑奴,佔英國同期奴隸貿易量約1/5。

■綜合報道

4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