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北京《求是》雜誌披露國家主席習近平4月內部講話,要求鍛造一些「撒手鐧」技術,持續增強通信設備、高鐵、新能源、電力裝備等領域的全產業鏈優勢,反制外方的「人為斷供」,並在關係國家安全的領域,構建自主可控的國內生產供應體系,確保在「極端情況」下經濟正常運轉。新華社引述習近平上周在五中全會上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遭遇過很多外部風險衝擊,最終都能化險為夷,靠的就是辦好自己的事、把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
《求是》刊登習近平的文章《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若干重大問題》,即他4月10日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的講話。當時內地新冠疫情已經受控,各地開始復工復產,身兼委員會主任的習近平在會上指出,今次疫情「既是一次危機,也是一次大考」,「我們要舉一反三,進行更有長遠性的思考,完善戰略布局,做到化危為機,實現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說,中國應努力重塑新的產業鏈,加大科技創新和進口替代力度。一是鞏固提升優勢產業的國際領先地位,鍛造一些「撒手鐧」技術,持續增強高鐵、電力裝備、新能源、通信設備等領域的優勢,拉緊國際產業鏈對我國的依存關係,形成對外方人為斷供的強有力反制和威懾。二是在關係國家安全的領域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國內生產供應體系,確保極端情況下經濟正常運轉。
美國特朗普政府上台後,接連對中國科技企業作出制裁,包括禁止企業向中國電訊設備製造商華為出售使用美國技術的晶片,試圖切斷供應鏈,令曾經是全球銷量冠軍的華為手機,陷入「斷芯」危機。對此,上周閉幕式的中共五中全會,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國家發展戰略支撐」,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新華社發布「五中全會側記」,披露習近平在會上的更多講話。關於「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習近平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是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抉擇,也是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
「我國有14億人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突破1萬美元,是全球最大和最具潛力的消費市場,具有巨大增長空間。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遭遇過很多外部風險衝擊,最終都能化險為夷,靠的就是辦好自己的事、把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習近平進一步說,「治理這樣一個國家很不容易,必須登高望遠,同時必須腳踏實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