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日 星期一

報告:中國產業自主 台星馬泰等損失較大

信報財經新聞

安聯集團(Allianz)旗下貿易信用保險公司裕利安宜(Euler Hermes)發表報告,指中國的雙循環策略將會是十四五規劃的重點,隨着中國邁向產業自主,從中期來看,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及智利將會遭受最大的潛在損失;而美國、日本及德國因技術領先,其產品被中國產品取代的風險則非常有限。

報告指出,與全球金融危機後的再平衡相比,現時不同之處是中國長期目標是利用國內生產滿足不斷增加的內部需求,而非通過進口。自中國當局2015年提出《中國製造2025》以來,一直在進行這樣的戰略調整,目的是提升中國的製造業基礎,並讓一些關鍵板塊減少對進口的依賴。

據分析,中期來看,美國、日本和德國被中國技術和產品替代的風險非常有限;而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和智利則為在中國邁向產業自主時,最有可能失去內地市場份額的經濟體,推算中期損失分別達本身GDP的10.3%、6.5%、5.6%、5.1%和5%。歐羅區的損失可能達GDP的0.9%,其中機械和設備、建築、農產品和電子產品最受衝擊。

裕利安宜表示,雖然中國最終實現產業自主將會對其他經濟體造成不利,但在中國實現目標前,雙循環戰略將產生積極影響。因企業可能會藉着向國外取得技術實現製造升級。不過,隨着近年美國和歐盟等國因保護本土技術而對外國收購的審查增加,加上內地控制資本外流,故近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整體亦較之前放慢。

不過,報告相信,中國對外投資沒有停止,「一帶一路」倡議仍然是中國當局長期願景的一部分,但決策者可能會採取更有紀律的對外直接投資,並圍繞國家經濟目標;有助提高產業自主的投資將會受到鼓勵,電子板塊是目前中國最依賴外國增值的行業。因七國集團(G7)國家可能對中國投資進行更多的審查,因此中國可能會增加對印尼、印度、泰國、墨西哥及智利的直接投資。

裕利安宜認為,在實現技術自主的同時,中國將會面對包括債務上升、企業僵屍化及科技進步慢的長期風險。相較美國、日本、德國等先進國家,中國的研發開支更為依賴政府投資,較大的政府干預可能會導致盈利能力及創新能力較弱的國有企業,造成產能過剩問題和資源錯配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