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5日 星期日

城市傳說: 打新冠疫苗無反應就無效是真的嗎? 這個講法騙了很多人啦…..

巴士的報

香港有80萬人至少打了一針新冠疫苗,打完有人有反應,有人無反應。有一個城市傳說,話無副作用、無反應就無抗體,這是真的嗎?

與此同時,網上有另一種傳言說,打完疫苗後的副作用越大,效果越好。

今天,我們就來fact check 一下。

先說說關於疫苗的基礎知識。

一些人會把疫苗本身和抗體混為一談,但這完全是2種不同的東西。

疫苗的本質是一種抗原(antigen),而抗體(antibody)是接種疫苗後,我們免疫系統的產物。

產生抗體有2個辦法,一是直接感染病原體,二是接種疫苗。正常人在感染細菌或病毒之後,體內都會留下痕跡——你的身體會記住病毒的樣子,產生了對抗它們的抗體士兵,再次見到病毒後,就能有一隊軍隊更快更強地消滅它們。

但問題是,有時我們感染病後抗體產生得不夠快,在我們的免疫系統消滅病原體之前,某些病原體可能已經把我們消滅了。因此,我們需要通過疫苗事先訓練我們的免疫系統,讓身體提前認識一下這種敵人,在真正的病原體到來之前做好準備。

產生抗體的過程叫做體液免疫(humoral immunity);同時還有一個產生殺傷性T細胞的過程,叫做細胞免疫(cellular immtunity)。一支疫苗的效果好不好,主要看它能否誘導出較強的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

提前接種了疫苗,一旦遇到真正的病毒,抗體(準確說是「中和性抗體」)與病毒在細胞外結合,變得肥胖臃腫的病毒就無法入侵細胞,只能繼續在身體內遊走,最後被巨噬細胞識別、吞噬並最終降解。

但攻破第一度防線、僥倖進入細胞的病毒,就要靠細胞內的免疫來發揮作用了。細胞免疫應答識別後,由殺傷性T細胞分泌細胞因子,摧毀已經被感染的細胞(好像科興這類滅活疫苗的細胞免疫應答很微弱,因為不涉及細胞內的過程,主要靠刺激體液免疫來抗病毒)。

新冠疫苗主要通過刺激你的免疫系統產生免疫反應,來預防新冠病毒感染,以及減輕感染後出現的症狀。

正常人體感染病毒後(注射疫苗後的狀況也類似),免疫細胞、免疫因子等抗病毒的士兵出動後,它們的成分進入血液循環,身體會升高體溫來幫忙殺死病毒(免疫系統將疫苗視為「病毒」),這就是發燒了。

接種疫苗後,出現輕度至中度的副作用(如肌肉疼痛、疲倦甚至低燒)是正常現象,不需要太擔心。因為它們是免疫系統對疫苗產生反應的表現,通常會在幾天內自行消失。

沒有副作用並不意味著疫苗無效,這是因為每個人的反應都不同。

對疫苗的反應大小因人而異,如果是同一種疫苗在同一個人身上使用,那麼副作用的強度可能和有效率有一定的對比參照。

舉個例子,輝瑞疫苗(即香港打的復必泰)是兩針法,前後兩針間隔至少21天。3期臨床研究顯示,在打完第一針之後、第二針之前,有效率只有52%;而打完第二針7天後,有效率升至95%。這說明,第二針的接種對於完全發揮疫苗效力至關重要。

但同時,第二針接種後的副作用,也明顯比第一針更大一些。

我們以其中幾個常見的副作用為例(16~55歲年齡組)。

發燒:打完第一針,有3.7%的人出現發熱;而打完第二針,有15.8%的人出現發熱;

疲勞:打完第一針,有47.4%的人出現疲勞;而打完第二針,有59.4%的人出現疲勞;

頭痛:打完第一針,有41.9%的人出現頭痛;而打完第二針,有51.7%的人出現頭痛。

可以看出,雖然前後接種的是一模一樣的兩支疫苗,但第二針的副作用會更大一些。這背後的原因,跟第二針疫苗誘導出更高的抗體水平和更強的T細胞免疫應答有關。

打完疫苗後的副作用,不能直接和疫苗刺激你體內的免疫反應掛鈎,而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

現有的幾種疫苗技術,滅活疫苗(香港打的科興疫苗)、mRNA疫苗(香港打的復必泰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和重組蛋白疫苗等,差異很大。同一種技術路徑下,不同國家的疫苗在抗原選擇、生產工藝上也有很大不同。

比如,同樣是腺病毒載體疫苗,有的用腺病毒5型,有的用腺病毒26型,有的用黑猩猩腺病毒。

另外,一支疫苗中不僅僅只有抗原成分,還有佐劑(用於增強免疫反應)、穩定劑等,它們對副作用的影響也比較大。

比如,在疫苗的臨床試驗中,安慰劑組接種的並非疫苗,通常只是生理鹽水或加了佐劑的生理鹽水,但安慰劑組仍然會出現發熱、頭痛等多種副作用,其中一部分就是佐劑引起的。而佐劑是不能預防病毒感染的。

再比如,mRNA疫苗(復必泰疫苗)的LNP(脂質納米顆粒)。為了防止mRNA在體內快速降解,疫苗生產者會使用LNP包裹mRNA。可以簡單理解是膠囊藥,LNP就是外面的膠囊殼,mRNA就是裡面的藥粉。這個膠囊殼保護藥物進入你的口腔、食管、胃,最終在該起效的地方融化完。

然而,LNP中含有化合物PEG(聚乙二醇),可能引起嚴重的過敏反應。mRNA疫苗出現嚴重過敏反應的概率比許多傳統疫苗(比如流感疫苗)高出5~10倍,PEG就是可能的元兇之一。

還有更極端的例子:有些對乳膠過敏的人,在接種疫苗後出現了休克等嚴重過敏反應。疫苗中哪來的乳膠呢?——就是針頭扎進疫苗瓶時,從乳膠瓶塞上帶走的極微量雜質導致的。

因此,通過副作用的高低衡量疫苗的有效率,很不科學。

一支疫苗的有效率到底怎樣,只有嚴格的3期臨床試驗結果才能告訴我們答案。

毛拍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