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1日 星期二

立陶宛副外長:以為操弄反華議題沒啥影響,我們都想錯了

巴士的報

立陶宛操弄反華議題反致經濟受困後,立陶宛政府內部開始有人「反思」了。

據立陶宛國家廣播公司(LRT)1月9日報道,立副外長曼塔斯·阿多梅納斯(Mantas Adomenas)接受採訪時直言,他們沒想到以「台灣」名義設立「代表處」一事會造成如此大的經濟損失。去年8月,阿多梅納斯自己也曾叫囂會讓其他國家看到,「就算支持台灣,也能活得好好的」。

「當時的風險評估是基於雙邊經濟關係的上限,即雙邊的進出口額。」阿多梅納斯告訴LRT,立陶宛政府最初評估後認為,在台灣問題上「搞事情」並不會給自己帶來「重大經濟損失」,但事實證明他們錯了。

阿多梅納斯聲稱,中方不僅作出雙邊回應,還「對歐盟市場施壓」,這正是立政府沒有預見的。

其實,這並非立陶宛政府首次承認判斷失誤。

去年12月28日,立陶宛總理希莫尼特宣稱,中方對立陶宛施加了不適當的壓力,立陶宛不至於遭受如此嚴重的經濟打擊。對此,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回應稱,中方有權做出正當合理反應,立方做了錯事,不僅從未反思悔改,反而四處造謠生事,這種避重就輕、轉移矛盾的公關手段是可悲的。

在今年8月宣佈允許台灣當局以「台灣」名義設立「代表處」後,立陶宛政府便開始頻繁炒作台灣問題,在反華一線上躥下跳,反致本國企業苦不堪言。

12月初,立陶宛外交部證實,中國大陸海關似乎已經把立陶宛從系統中移除;9日,立外交部副部長透露,大陸已要求跨國公司在立陶宛和大陸市場中二選一……針對所謂二選一的說法,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強調,中方一貫按照世貿組織的規則行事。

官方數據顯示,立陶宛主要貿易對象是歐盟國家,中國是其第22大出口目的地。儘管雙方直接貿易規模不大,但立陶宛有數百家公司依賴出口經濟,為與中國貿易的跨國公司生產零部件、傢具、服裝等產品。

「當時我們只注意到了這一點——雙邊進出口總額。」立陶宛工業家聯盟主席亞努利亞維丘斯也向LRT大吐苦水,稱他們之前想得太簡單了,立政府在涉台問題上的舉措「坑苦」了該國企業。

在此背景下,立陶宛政府嘗試自救,施壓台灣打開市場便是選項之一。1月5日,台當局宣佈將在立陶宛投資2億美元,並成立一個特別工作組,以「接收被大陸拒收的立陶宛商品」。

但立陶宛企業對此並不樂觀,表示台灣地區在市場規模上「根本無法與中國(大陸)相比」。立陶宛經濟學家伊茲戈羅丁(Alexander Izgorodin)也說,即便台灣地區的市場最終能起作用,但「遠水救不了近火」,企業正在遭受巨大損失。

直到現在,立陶宛政府還在寄希望於歐盟和美國,立副外長阿多梅納斯說,他希望歐盟、世貿組織等國際組織可以幫立陶宛「主持公道」。但就在不久前,歐盟高官坦承,歐盟委員會只能在評估中方行動且各成員國達成一致後才會提供援助,這需要至少半年的時間。

近一段時間,立陶宛政府內部就涉台政策爆發公開矛盾。立陶宛總統承認以「台灣」名義開設「代表處」是一個錯誤後,在該國政壇引發軒然大波,立總理和外長相繼出言反駁。

1月6日,立總統發言人指出,「總統請外交部長提出一個具體方案,來緩和對華局勢」。

深喉

星島日報

綜合外媒報道,立陶宛反對黨社會民主黨領袖布林凱維丘婕(Vilija Blinkeviciute)稱,立陶宛政府可以考慮對「台灣代表處」更名,這有助於緩和與中國的緊張關係。她還批評說立陶宛當前的外交蘭茨貝爾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的政策不符合國家利益,並呼籲他辭職,稱這是緩解中立之間緊張局勢的先決條件之一。

報道稱,布林凱維丘婕認為,立陶宛當局作出的與中國發生衝突的魯莽決定是一個大錯誤,現在立陶宛全體民眾都正為此付出代價。布林凱維丘婕還稱,立陶宛當前的外交政策不符合立陶宛的國家利益和憲法規定。「憲法規定,立陶宛在外交方面尋求確保國家安全、公民福祉」,她說,「我們應該尋求和平、安全和穩定。但在外交方面,保守派正在建立新的鬥爭戰線。彷彿他們是主張戰爭、危機和衝突的黨派。目前他們在所有戰線上都失敗了。」為此,她稱,「必須盡一切努力糾正所犯錯誤」。

布林凱維丘婕接著批評現政府的決策機制。她說,自獨立以來,立陶宛的外交政策一直以國家利益為基礎,議會所有主要黨派都會就外交政策的主要方向協商一致。但如今這種平衡已經消失——執政者「愈加頻繁地在沒有協商的情況下單方面作出決定,外交部領導層無法預測自己行為的後果,不評估代價和風險,不分析目標是否明確以及是否能夠實現」。

布林凱維丘婕還痛斥立陶宛現任政府針對中國和白俄羅斯的政策,並稱,蘭茨貝爾吉斯在擔任外長期間犯下的錯誤「未必能夠得到糾正」,為此外交部需要「新的政治領導層」。

報道最後稱,布林凱維丘婕說,蘭茨貝爾吉斯辭職是減少中立之間累積的緊張局勢的先決條件之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