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2日 星期二

普京承認烏東兩親俄共和國獨立

信報財經新聞

俄羅斯和烏克蘭緊張關係升溫,烏克蘭東部地區周一(21日)多次傳出爆炸聲。俄羅斯總統普京發表全國視像講話,宣布正式承認烏東民間武裝組織自稱的兩個人民共和國頓涅茨克(Donetsk)和盧甘斯克(Luhansk)為獨立國家。

普京正式簽署承認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的總統令,並簽署俄羅斯與兩個共和國的友好合作互助條約。

塔斯社稍早時引述克里姆林宮報道,普京與法國總統馬克龍和德國總理肖爾茨(Olaf Scholz)通話,就計劃簽署承認烏克蘭分離地區的法令,向法德兩國領袖表明立場。德法對俄方的表態感到失望,但願意繼續保持接觸。

向法德領袖表明立場

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Josep Borrell)表示,俄羅斯如果承認烏東分離勢力的獨立建國,歐盟將作出強烈反應。

分析認為,一旦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獲俄羅斯承認獨立,俄軍將有更多理由派遣軍隊,進入這兩個共和國,以對抗烏克蘭。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發言人表示,聯合國重申其尊重烏克蘭主權獨立及領土完整,呼籲各方不要進行單邊行動,這將影響由安理會支持,關於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地位的新明斯克協定執行。發言人又稱,對於有關烏東地區不斷加劇的破壞停火行為,在前線使用重型武器等行動感到深切憂慮,對於有平民傷亡情況、基礎設施被破壞尤為擔心。

克宮:沒有俄美峰會計劃

美國白宮較早前稱,如果俄羅斯沒有入侵烏克蘭,美俄外長本周稍後將會晤,總統拜登與普京也將舉行視像峰會。不過,克里姆林宮表示,目前還沒有普京與拜登將舉行峰會的具體計劃。

據俄羅斯衞星通訊社報道,頓涅茨克周一響起爆炸聲,警報系統啟動,近日已發生多次炮擊事件。盧甘斯克駐停火控制和協調中心代表處停車場,周一發生汽車爆炸導致代表處負責人和司機受傷。

俄羅斯南部軍區公告,聯邦安全局邊防人員在羅斯托夫州一條村莊,發現越過邊境的烏克蘭武裝偵察力量,前來支援的俄軍部隊迅速趕到,雙方交火,俄軍動用反坦克火力,擊毀兩部烏克蘭步兵戰車,5名潛入俄境內的烏方人員被擊斃。

俄方又稱,俘虜一名烏克蘭士兵,正在進行問訊。

星島日報

俄烏局勢緊張,恒指受拖累,一度跌逾800點,至23300點水平,創逾一個月低位。

而科指跌近3%,美團跌6%,滙豐績前跌逾3%,至於阿里巴巴挫近5%;京東集團跌3.6%;小米集團跌3.1%;騰訊跌2.4%。

巴士的報

烏克蘭局勢緊張。俄羅斯總統普京簽署命令,承認烏克蘭東部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的獨立地位,普京並與兩地的親俄領袖簽署友好合作互助條約,俄國將指示國防部確保武裝部隊維護兩地的和平。美國及歐盟等均譴責俄羅斯,會採取制裁手措施。

俄羅斯一直與美國和北約進行談判,但是毫無進展。

俄羅斯《獨立報》網站2月16日發表題為《為什麼北約不肯妥協》的文章,作者是莫斯科大學國際政治系國際安全教研室副教授、政治學博士阿列克謝·費年科。

費年科分析,俄羅斯和北約的談判,毫無進展,雖然俄羅斯已經收窄議程,但北約不肯向俄妥協。

談判不成與俄羅斯-北約1997年達成的基本協議文件的瓦解有關。

費年科認為,北約根本不重視1997年協議延續,背後因為北約之首美國睇死俄國無反制力,今天的俄羅斯沒有對美國構成威脅的「兌換基金」。美國人不相信俄羅斯的基地會在西半球出現,在加里寧格勒和白俄羅斯部署的核武器,主要對歐洲的北約國家構成威脅,而不是美國。

美國深信俄羅斯精英軟弱,怕再出現二次大戰那種戰爭,不敢和美國對抗。

費年科全文摘編如下:

2月15日,距俄羅斯外交官提議與北約就歐洲安全保證舉行談判已滿兩個月。遺憾的是,談判的初步結果令支持達成妥協的人頗感失望。俄羅斯起草的協議遭到北約成員國的拒絕,歐洲國家在這方面幾乎與美國人態度完全一致。事實上,莫斯科至少願意就東歐安全的某些方面進行談判,比如暫停部署中短程導彈。與年初相比,談判議程大幅縮減。

從法律角度來看,談判議程與俄羅斯-北約基本文件的瓦解有關。這份1997年5月27日簽署的條約確立了俄羅斯與北約的外交關係,明確北約沒有在新成員國境內部署大規模軍事特遣隊和核武器的意圖。事實上,俄羅斯和北約在1997年就東歐遊戲規則達成了某種協議:美國向北約新成員國提供軍事和政治安全保證,但不提供實際軍事內容。

從那以後,情況發生了質變。2014年威爾士峰會決定在東歐(即所謂的波羅的海-黑海地區)加強北約軍事設施。2017年,由於波蘭動用否決權,俄羅斯和北約未能宣佈俄羅斯-北約基本文件自動延期。從法律角度來看,目前尚不清楚該文件究竟是仍然有效,還是已經失去效力。俄羅斯呼籲北約回到1997年的方向,即確定基本文件的命運:是繼續生效,還是宣佈廢除。

然而,北約國家(首先是作為北約領導者的美國)並不急於跟俄羅斯達成協議。相反,它們生硬地拒絕了俄羅斯的提議,毫不擔心俄真的採取反制措施。看起來,北約國家並不認為有必要與俄羅斯簽署新版基本文件,即使是一項法律效力更弱的協議。換句話說,北約國家既不願改變1997年的遊戲規則,也不準備制定新規則。

這裡的原因既不在烏克蘭衝突本身,也不是俄羅斯外交不夠成功。美國人看不出莫斯科能做出怎樣的讓步來換取這種協議。從任何一屆美國政府的角度來看,需要協議的首先是莫斯科,而不是華盛頓:後者對「海間聯邦」(在波羅的海與黑海之間的幾個國家)當前的緊張局勢相當滿意。

今天的俄羅斯沒有對美國構成威脅的「兌換基金」。美國人不相信俄羅斯的基地會在西半球出現:俄羅斯還沒有一支遠洋艦隊能向西半球的軍事集群提供補給和支援。在加里寧格勒和白俄羅斯部署的核武器,主要對歐洲的北約國家構成威脅,而不是美國。

美國人把俄精英和社會不願走向大規模軍事衝突視為軟弱。他們認為,俄羅斯仍然對二戰中的損失留有心理陰影,這催生了「只要沒有戰爭就行」的哲學。

美國的整套「遏制」構想和隨後的核威懾理念都基於喬治·凱南的假設:蘇聯領導層不想爆發新的大規模戰爭。美國的戰略由此而生:把大戰威脅與締結防止戰爭的協議結合起來,迫使蘇聯領導層退卻。

華盛頓也不相信會與俄羅斯爆發核戰爭。俄羅斯大眾意識的主流觀點是,任何大規模戰爭必將是核戰爭,其中沒有贏家。美國人相信,「海間聯邦」的假想軍事衝突將維持在無核層面。如果是這樣,它不僅不會波及美國,甚至未必會影響歐洲盟友。

國內專家常常懷念上世紀70年代,當時,據說美國人準備與蘇聯妥協。但關鍵在於,正是在那段關係緩和時期,美國人讓自己相信,蘇聯領導層始終傾向於妥協,哪怕妥協對自己不利。過去30年里,美國人已經確信,莫斯科隨時準備做出不利於自己的妥協和讓步。不管多麼令人擔心,在俄羅斯扭轉美國的這種觀念之前,美國外交官不會妥協。

深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