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3日 星期一

【每月拆局】2023年下半年股市:陰霾密布罩全球,柳暗花明又一村

信報財經新聞

港股在上半年最後一個交易日好淡爭持,收報18916,跌17。上半年恒指累計跌逾4%,在1月底曾升至22700,但隨後反覆回落,到5月底跌至18044。國企指數及科技指數上半年分別跌逾4%及逾5%。內地股市在上半年最後一個交易日造好,兩市上升股份近4000只,而新能源等股份向好。上證綜合指數收市報3202,升幅為0.62%。深證成份指數報11026,升逾1%。創業板指數報2215,升幅約1.6%。總結上半年,滬股累計升約3.7%,深證指數升約0.1%,創業板指數則跌5.6%。美股三大指數收市上升,因數據顯示美國5月通脹有放緩跡象。道瓊斯指數收市報34407,升幅0.8%。納斯達克指數報13787,升幅1.4%。標準普爾500指數報4450,升幅1.2%。上半年道指和標普500指數分別累計上升近4%和16%;納指累升近32%,創40年來表現最好的上半年。歐洲方面,上半年德股升近16%,法股升逾14%,英股則升逾1%。下半年股市將會如何呢?

「半球化」或「多極化」是未來趨勢

正如筆者常提及「政經一體」,政治發展與經濟增長已是分不開的。在現時美國及所謂盟國的霸權化政治操作下,「經濟全球一體化」已終結,「半球化」或「多極化」發展是未來的趨勢。回想2008年雷曼兄弟垮台引發的金融海嘯,爲了拯救自身崩潰的經濟,美國不得不採取無限「量化寬鬆」。在當時「經濟全球一體化」的概念下,各國配合,同步採用寬鬆貨幣政策,美國經濟得以從低位回升,卻將自己監管不力的罪孽,變爲「通脹」輸出予全球各國。2011年奧巴馬政府成功擒殺「911事件」主謀拉登後,暗地裏已將焦點轉向全力遏制中國,因當時中國的GDP已差不多達美國的60%,而歷史反映美國國策是不容許別國GDP達到它的60%,威脅「美國霸權」地位,就像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一樣。其後之特朗普政府,坦蕩蕩地表明「美國第一、白人至上」的政策,盲目地向中國發動「貿易戰爭」。拜登政府上場,更顯示以中國為敵是國家戰略及兩黨共識,圍堵中國已成其政策主軸。

另一方面,1991年前蘇聯解體時,美國時任總統及其附庸北約領導層曾承諾不會向東擴張。然而,衆所周知,30多年後的今天,北約從1992年的16個國家增加到現時的31個成員國,勢力已達俄羅斯西面的烏克蘭而危及俄羅斯整體國家安全。事實上,只要美國應俄羅斯要求,上年初對「烏克蘭欲加入北約」說「不」,戰事或可能避免。相反地,美國卻大力煽動開戰而欲收漁人之利:拖垮俄羅斯經濟、切斷俄歐能源關係、推銷美國昂貴石油及液體天然氣、重奪歐洲軍事及經濟主導權、削弱歐羅貨幣强勢、支持陷於困境的美元、轉移國内民衆不滿政府視線和令國内軍火複合體財閥(與政客有千絲萬縷的隱蔽關係)大發「戰爭財」等等。

美國政客與它的所謂盟國更對俄羅斯加大經濟制裁力度,將俄羅斯踢出SWIFT結算系統。普京即時宣布所有參與制裁俄國的「不友好國家」只能用俄國貨幣盧布支付天然氣供應。俄羅斯被踢出SWIFT後,它與「金磚五國」、其他「友好國家」和OPEC主要產油國如沙特阿拉伯及阿聯酋等共同加速發展新的貨幣體系,設計嶄新的支付系統來強化跨國交易結算。在中國斡旋下,沙特阿拉伯與伊朗於今年3月和解,不但推翻美、英、法在中東殘餘殖民體制與勢力,也是復興伊斯蘭教的文明與政治經濟,遜尼派與什葉派化干戈為夥伴,更振奮阿拉伯民族,聯手應付共同敵人。沙特、伊朗、中國與俄羅斯的四方合作,各有區域內外的支持者和相關勢力,形成一個超出區域以外的政治與經濟合作大體系。很多相關友好國家如巴西、阿根廷、阿聯酋等已開始「去美元化」及「去歐羅化」,以本國貨幣作爲貿易結算。可能成為削弱西方金融體系的開始,亦加快去美元化,削弱「石油美元體系」的霸權地位。

事實上, 從1997年到2022年,中國經濟規模增長18倍,GDP從9600億美元增到18萬億美元。在經濟、科技、軍事和外交的領域逐漸打破冷戰後美國為主導的單極世界秩序及盎格魯撒克遜人(Anglo-Saxon)自工業革命以來的數世紀全球領導地位。這亦解釋爲何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除了無所不用其極地對中國實施打壓,也針對全球最自由金融市場的香港。1997年香港的GDP約為中國的25%,舉足輕重,但現時卻只是約為中國之2%。1997至2022年期間,香港GDP僅增加一倍,由1,770億美元增至3,634億美元;反觀鄰近競爭者,也是「亞洲四小龍」之一的新加坡,GDP則由1,001億美元增至4,660億美元,大幅增加超過3倍。1997年新加坡人均GDP還不如香港,現在則比香港高出25%,兩地差距愈拉愈遠。何解?無它!新加坡過去四分一世紀全力拚經濟,香港則被外來政治勢力環境拖著而停滯不前,所得成果當然是雲泥之別。

聯儲局拿捏貨幣政策有難度

綜觀上述多變和不穩定情況,美國為應對因大肆印鈔而所引發之通脹危機,快速地大幅度加息,導致全球美元回流美國,令美元升值並恢復購買力,暫時緩解通脹壓力,像「雷曼兄弟垮台」般,把罪孽的惡果轉移到國外。可是,美國太過激進的加息亦導致美國本土中小型銀行被拖垮,銀行系統面臨考驗。亦有機會增加衰退風險,甚至滯脹,令美國聯儲局拿捏貨幣政策有所難度。美元回流到美國,其他地區擁有美元的外滙儲備則會減少,導致貨幣貶值,近期的阿根廷就是明顯例子。阿根廷7月初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及人民幣結算方式,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償還到期的27億美元外債,是阿根廷首次使用人民幣償還外債。

歐羅區通脹就更加火上加油。俄羅斯和烏克蘭曾是「歐洲糧倉」,俄烏衝突已引發全球穀物和植物油價格飆升,歐洲諸國又被迫向美國購買昂貴的石油及液體天然氣,導致能源價格高企;況且全球疫情及「俄烏之戰」而形成的運輸樽頸狀況仍然嚴峻,使貨品遲遲未能交付,導致歐洲通脹率達40年新高,不得不加息。但經濟增長步伐緩慢,隨時面對滯脹;加上糧食價格高企,隨時民怨四起,影響政局,左右政客的取捨。

中國方面,已走出疫情困境,通脹受控,糧食充足,又積極輸入平價之俄羅斯原油,整體物價變動之影響有限。國家將會維持寬鬆貨幣政策,適時調整策略,有利經濟穩步向前。作爲南大門的香港,金融市場之國際化及資金流動之開放性也是國家重要的一環,同步而行,相輔相成,定能受益。

隨時產生連鎖性效應

相信下半年全球股市仍會受環球政經消息和投資者情緒影響。地緣政治局勢之歐洲「俄烏戰爭」已超過一年,仍在膠持狀態。事實上,北約31個國家,各懷鬼胎,部分國家的民衆已有厭戰之舉,只是美國仍堅持希望以「俄烏戰爭」來拖垮俄羅斯。亞太區方面,北約邀請附從國日本和南韓出席會議,借口而在亞太區搞「北約形式」的軍事集團,與「兩頭蛇」的菲律賓馬可斯家族形成第一度鏈圍堵中國。美國2024年11月大選而台灣2024年1月大選,政客隨時製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出位事端來吸引選票。其他地緣政治局勢,如中東/北非分離分子可能隨時靜極思動、以色列與巴勒斯坦衝突有加劇之勢等等,真的難以估計。全球疫情雖然有所緩和,但多國放寬旅遊限制後,會否令疫情再次反彈?其他不明朗因素如世界糧食短缺、全球運輸樽頸狀況、環球資金流動方向等等,實在充滿太多變數,隨時產生連鎖性效應,令寰球金融市場大幅度波動。

在「半球化」及「多極化」之趨勢下,應要抱著新思維及具備寰球視野,從廣濶角度分析而作出多元化投資。歐美大力加息下,資金回流,對當地股市產生短暫正面幫助,但是否已充分反映?中國在貨幣寬鬆政策下,有利經濟回復增長,但復原速度比市場預期慢,加上中美政治綳緊,資金流入減少,使中/港股市表現遜於全球,又是否過度下跌?歐盟成員國領袖剛在比利時召開峰會,會後公布歐盟官方政策立場,表明無意與中國脫鈎,由商及政,愈來愈多歐洲大國反思,應否再緊隨美國盲目反華?在「援烏抗俄」問題上已出現明顯分歧。法國和德國等歐盟大國固然早已厭戰,連最支持美國的英國也開始出現不少反戰聲音,政客會否聆聽民意?全球在陰霾密布之下,隨時出現柳暗花明......

有「危」必有「機」

雖然下半年充滿太多不可預料的政經危機,但是有「危」必有「機」。因此,投資者定要衡量個人風險胃納,緊貼時事,一眼關七,耳聽八方,全面分析,靈活部署。有目共睹,「俄烏之戰」令人更加明白「船堅炮利」才能震懾敵方,尤其是尖端軍事科技,所以高端航天科技、人工智能和軍事工業都值得留意。國内已走出疫情防控,有利零售、旅遊、物流及運輸行業。這次疫情使生活模式起了很大變化,互聯網平台企業在嚴厲的規範後,被優化的質優股前景更加亮麗。ESG(環境、社會、企業管治)策略減少對環境及社會的損害,是全球大勢所趨,加上國内大力推動「内循環」配合「外循環」,電動汽車與相關產業及潔净能源板塊肯定受惠。如股市有大幅度下調,不妨趁低吸納上述國策板塊,中/長綫回報應該頗爲可觀的。

黎永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