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日 星期四

英國媽媽與香港媽媽

李醫生說的不是全對 !

無錯在英國生完BB只住一晚醫院就可以回家, 不過他們有產後醫療隊做家訪, 去驗查媽媽和BB的健康, 而在生BB前, 佢地都會了解產婦回家時有無任何支援去按排人手 !

本人就是過去英國四次幫女兒和二新抱渡過坐月期, 而發覺好彩去, 因為新做父母, 佢地好多野都唔識, 搞到手忙腳亂 ! 有個有經驗的親人在旁幫手和指點, 對佢地來說是解決好多難題的榮幸 !

本人在荷蘭生BB時都是在醫院渡過三、四日, 而生女兒時因為開刀, 所以須住多兩日 ! 在住醫院期間, 有護士會教媽媽點樣哺乳和同BB沖涼, 而要到媽媽健康一切正常才可以回家, 所以一回到家就不須人幫手都可以自己一手搞掂 ! 照顧新生BB最難是當初的一個星期 !


蘋果日報

早前英國劍橋公爵夫人凱蒂誕下麟兒,這位英國皇室第三繼承人在出生後翌日,便隨父母在群眾一片歡呼聲下回家去。公爵夫人前後只入住醫院一夜,莫以為這是皇儲的選擇,早點回堡壘就可以有專人侍候,其實此乃英國人民的習慣。英國媽媽通常在產後第二天離開醫院,與新生嬰兒生活,因為她們不視生育為病,不需要久卧在床。
反觀香港媽媽沒有這樣的習慣,大部份人覺得生產是一件十分勞累的事,最好產後能休養進補數天才走,若小孩有甚麼問題,有媽媽更會多留院數天照顧。產後翌日出院對香港媽媽來說並不達致其成本效益,身心未進入狀態就不能回家。一般來說,順產的媽媽會留院三日兩夜,是外國的兩倍時間。外地醫療體系專家總驚訝「港媽」對醫院的鍾愛。
事實上,當我們評論醫院的成本效益時,究竟用甚麼基準來衡量呢?又和誰比較呢?是從病人、公共衞生、或公共資源的角度來作論據?基本上,這三者有着不能自圓的矛盾。作為病人當然希望醫院能遷就自己的生活節奏,輪候不能久、住院長短由自己決定。港人視醫院為療養地方,身體回復最初才肯出院,若身體狀況回不過來,就不可回家,一來家人沒有能力照顧自己,二來在家裏壽終正寢是萬萬不能的事,因會影響單位的出售潛力,這情況在康復型醫院尤為常見。
反之,外國人認為醫院是治病的地方,健康是自己的責任。病好了,就該回家休養;好不了,也要回家讓家人朋友陪伴到最後。他們視醫院為高危之地,無論是意外事故、傳染病等,都不及自己的窩舒服。
醫護人員深明住院的潛在風險,但又體諒病人有治病以外的要求,有時亦會行個方便,讓病人多留幾天,待檢查報告妥當後才回家。作為管理人員,自然在意病人的福祉,醫院潛在風險令不必要住院的病人承受不必要的危機。這亦是國際認知的風險,在病人安全角度來看,沒有必要的住院是既沒成本效益,又危險的事。
我們更着緊的是有必要住院、但因病床爆滿而在等候的病人,香港媽媽的「習慣」完全違背我們對公平分配資源的倫理原則,因為單純地責難醫院不增添病床,是簡化了整個醫療體系正在面對的挑戰。坦白說,只盲目地增加病床並不能解決問題,問題在於社會迷信住院的醫療服務模式(即是有病就要入醫院,而非有病就要醫的概 念),選擇漠視這樣模式所衍生的沉重經濟負擔,深信下一代有能力替我們老來患病時支付醫療賬單。這是否就是我們留給孩子的禮物?

李夏茵
麻醉科專科醫生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

3 則留言:

  1. 無知一問, 如果想生兩個以上, 第一胎係咪唔好開刀?

    回覆刪除
  2. 回佳,

    最好自然生啦, 因為開刀康復慢, 而聽說開刀最多可以生三個 ! 開刀又傷元氣, 而麻醉會洗你一些記憶 ! 依家有好多減痛方法 !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