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9日 星期二

「轉數快」明年接通內地 北上生活更便利

文匯報

輸入內地電話即付款 初期料小額消費先行

香港金融科技周昨日開幕,特區政府公布金融市場應用人工智能(AI)政策宣言,香港金管局亦公布從四大範疇引領香港金融科技發展,其中包括明年中將試行與內地跨境快速支付系統互聯,便利市民北上生活。金管局總裁余偉文介紹說,「有點像我們的FPS(轉數快),即24 x 7、小額支付即時到賬及可用電話號碼,即是你輸入內地人的電話號碼,已可轉錢過去,現時我們在做一些技術統籌,跟人行傾談一些細節,暫時預期明年中可以試行。」(尚有相關新聞刊A5)●香港文匯報記者 蔡競文

金管局昨在金融科技周上宣布多項加強金融科技的舉措(見附表),當中包括香港與內地將打破支付隔閡,讓市民北上消費及生活更加便利。余偉文透露,金管局正與中國人民銀行緊密合作,建立香港快速支付系統(轉數快,FPS)與內地網上銀行支付系統(IBPS)之間的互聯,將支援24×7、即時、小額跨境匯款,並可使用手機號碼等賬戶識別代號轉賬,暫時預計明年中左右推出試點服務。

轉賬限額及連接地域待商討

具體操作上,余偉文稱「有點像我們的FPS」,金管局與人民銀行正在緊密合作研究相關技術統籌及試行細節,當前商討的範疇包括如何計算匯率、是否設置金額限額,以及首批試行的地區範圍。據悉現階段討論集中於試點是否能先在大灣區內城市推行,以便為未來的全面互聯提供經驗支援。

現時香港市民使用轉數快轉賬已經十分簡便,在手機銀行上只需幾個步驟(見附表)已經可以「過數」。余偉文相信,日後建立了相關系統之後,香港與內地的支付又邁前一步。

直接由香港銀行戶口扣錢

中大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昨對香港文匯報表示,轉數快與內地IBPS互聯開通後,可以給香港及內地民眾多一個跨境支付選擇。現時香港市民北上消費主要用微信支付或支付寶等電子支付工具,仍然需要事前安裝手機App及註冊,如擔心賬戶安全、不連結信用卡的,則要預先「打錢」入賬戶才有錢可用,未算是最方便的方法。按金管局的構思,日後只要有對方的電話號碼或賬戶,香港市民可以直接把自己在香港銀行的資金,經轉數快轉給內地朋友或商戶,這才是最直接、最快捷方便的做法。而根據現時香港與泰國「轉數快×PromptPay」的設計,亦可用掃碼形式支付,十分方便,相信轉數快與內地IBPS互聯,亦會有掃碼支付功能。

由於涉及跨境支付,莊太量相信相關系統仍會在現行外匯管制框架下進行,加上金管局昨日表示主要是應付小額跨境匯款,他估計每日跨境匯款限額在4位數左右。

個人及企業都可用 應用前景闊

金管局預計明年中推出相關試點服務,莊太量預期實施初期會反應熱烈,現時香港與泰國的「轉數快×PromptPay」,就很受去泰國旅行的港人歡迎。立法會今年4月10日指出,根據泰國方面的數字,截至今年1月,香港已躋身泰國跨境二維碼支付交易量的第三位,僅次於旅客量遠超香港的馬來西亞及印尼。對比起去泰國,香港與內地的往來更加頻繁,當中不只旅遊,還有商業往來,商業上的供應鏈上游、下游都有機會使用到,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莊太量又稱,就算使用上有金額限制,但由於使用人數非常龐大,以過去港人周末北上最多曾有逾30萬人計算,就算每人每天用數轉快消費100元,一天的金額都超過3,000萬元,資金流十分龐大。若果本港的轉數快與內地IBPS互聯是雙向的,兌換匯率又有競爭力的話,相信將會大大促進兩地資金的雙向流動,不排除成為主流的跨境小額支付工具。

香港「轉數快」使用流程

程序1

‧付款人使用流動銀行應用程序

‧選擇「P2P支付服務」

程序 2

‧付款人輸入收款人手機號碼

‧付款人輸入支付金額及備註(例如:午餐)

‧然後,按「確認」鍵,確認支付

程序 3

‧付款人檢視部分隱藏的客戶名稱

‧然後確認支付

程序4

‧付款人收到支付通知

註:若收款人未有向轉數快登記手機號碼或電郵地址,付款人仍可輸入對方戶口號碼,以傳送支付金額。

若收款人的銀行或SVF支援轉數快的即時支付交易,他便可即時收到有關金額,否則最遲待至下一日收到。

● 資料來源:香港銀行同業結算有限公司

金管局4範疇引領港金融科技發展

1. 推進資產代幣化。金管局透過Ensemble項目開發創新金融市場基建,推進香港代幣化市場發展。

2. 打破支付隔閡。金管局正與中國人民銀行合作,建立香港快速支付系統(FPS)與內地網上銀行支付系統(IBPS)之間的互聯,全天候支援即時的小額跨境匯款,並可使用手機號碼等賬戶識別代號轉賬,暫時預計明年中左右推出試點服務。

3. 發揮數據潛能。金管局正研究明年起分階段透過商業數據通與授權數據交換閘連接土地註冊處,以優化個人和企業的按揭、貸款批核流程。

4. 提升銀行數碼化能力。香港首個跨行業金融科技配對平台Fintech Connect昨日正式推出,協助準確配對金融科技服務的供求,促進合作和創新。

●資料來源:金管局

●製表:記者 蔡競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