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7日 星期二

發現「大腦GPS」 三師徒奪醫學諾獎

文匯報

平常人毋須特別思考或意識,也能認知自己位處房間中央抑或牆邊,以及要離開應往哪個方向走。這看似與生俱來的 能力,背後其實牽涉腦部建立記憶的複雜機制,更曾困擾科學家和哲學家幾個世紀。英美雙重國籍科學家奧基夫及其一對徒弟、挪威科學家莫澤夫婦,便因為發現一 些腦細胞能像「全球定位系統」(GPS)般,在腦內繪製地圖並為我們導航,昨日共同獲頒本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昨日宣布,三人因為「發現構建腦內定位系統的細胞」獲獎,800萬瑞典克朗(約858萬港元)獎金一半將歸奧基夫,另一半則給予莫澤夫婦。三人去年已因為同一項發現,獲頒哥倫比亞大學的霍維茨獎。莫澤夫婦亦是史上第五對獲頒諾獎的夫妻。
諾獎評審委員會指出,認知位置及空間導航的能力看似簡單,卻是動物生存基礎。早於200多年前,德國 著名哲學家康德便提出,人類對空間的認知是基於腦部內建的原則,影響人們如何認知世界。到上世紀,以研究行為心理學見稱的已故美國科學家托爾曼,已經發現 老鼠在迷宮內移動時,會邊走邊認路而非盲目亂跑,猶如在腦內構建「地圖」,但背後的腦部運作機制一直是個謎。 

海馬體「位置細胞」繪地圖 

對此深感興趣的奧基夫,在1971年透過觀察老鼠腦部活動,於海馬體發現一種「位置細胞」 (place cells),每當老鼠身處某一特定位置時,部分位置細胞便會處於激活狀態。奧基夫認為,腦部能透過位置細胞激活的不同組合,繪製出不同的「地圖」,而且把這些資料一一記錄下,成為記憶的一部分。 

內嗅皮質「網格細胞」認方向 

莫澤夫婦於奧斯陸大學認識,1990年代兩人曾於奧基夫的實驗室工作,其後返回挪威繼續相關研究,結果於2005年在鄰近海馬體的內嗅皮質發現「網格細胞」(grid cells)。
他們發現,當老鼠循特定路線跑經幾個地點時,網格細胞會有規律地激活,並組合成一種空間模式,構建成定位系統,為老鼠「導航」。內嗅皮質的其他細胞還有判斷動物頭部方向、認識空間邊界(如房間的牆壁)的功能。這些細胞與網格細胞和位置細胞聯手合作,構成「腦內GPS」。 

腦退化症影響海馬體內嗅皮質 

科學家近年透過腦部顯影技術,證明了人類腦部同樣存在位置細胞和網格細胞。其中腦退化症患者的海馬體 和內嗅皮質經常可見受到影響,令患者認路和認知環境的能力受損。諾獎委員會指出,透過了解和認識大腦定位系統,有助科學家理解腦部疾病影響患者空間記憶的機制,或有望循這一方向尋找新療法。 

■諾貝爾獎網站/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

文匯報

海馬體(Hippocampus,又名海馬區)是位於腦顳葉內的一個部位,由於形狀近似海馬而得名。 

與情節性記憶或有關 

人類有兩個海馬體,分別位於左右腦半球,組成大腦邊緣系統的一部分,並擔當覑有關記憶和空間定位的作用。其中海馬體與內嗅皮質(entorhinal cortex)是腦退化症最先發生病變的部位,病徵通常包括記憶力衰退及喪失方向認知。
雖然目前未有證據顯示「位置細胞」與情節性記憶有關,但研究指這些細胞不僅能「記下」主人現在身處的 位置,還能標示過去曾身處的地方,以及未來要前往的目的地。有科學家認為,這意味位置細胞儲存的資訊包括空間座標和時間性,可能有助大腦記住某些事件的順 序,與情節性記憶未必全無關連。 

■諾貝爾獎網站/綜合報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