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曾揚言讓台灣海峽變「地獄」 美印太司令從現實中清醒:「無人機對付不了中國」

巴士的報

今年6月,當時剛上任的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帕帕羅(Sam Paparo),曾狂言要用無人機、無人艇和無人潜航器讓台灣海峽變成「地獄景觀」。半年過去,大概是更多認識到中美在無人裝備方面的差距,尤其是珠海航展上中國展示的海陸空系統化的無人作戰體系,帕帕羅改口說:「僅靠無人機無法解决太平洋地區的軍事挑戰」。

美國海軍學會網站19日稱,帕帕羅上將當天在布魯金斯學會發表講話時表示,較小的無人駕駛平台無法在印度洋-太平洋的廣闊海洋中完成任務。

報道提到,過去三年裏,西方觀察家試圖將未來的台海衝突與正在進行俄烏衝突進行比較,部分人認為,烏克蘭使用無人機和其他新技術來挫敗規模更大的俄羅斯軍隊,可能適用於未來的台海衝突。很多人甚至鼓吹,美國應該鼓勵台灣大力發展類似的廉價無人作戰平台,用於「摧毀解放軍登陸船隊」。帕帕羅今年6月剛就任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就公開宣稱,針對解放軍對台行動,美軍將依托「複製器」計劃,在台灣海峽部署數千艘無人潜艇、無人艇和無人機,把台灣海峽變為「地獄景觀」。同月,27家美國防承包商組成的代表團抵台,與台軍工企業交流合作生産無人艇等武器裝備事宜。

但如今帕帕羅的態度發生了重大轉變。他表示:「俄烏衝突中的確有很多東西要學,但如果你認為這就是全部,我們可以放弃太平洋的其他一切,那就錯了。你知道,如果我們完全放弃在太平洋的空中和海上優勢,我們將如何維持其他一切?」對於那些主張無人機「包打一切」的主張,帕帕羅諷刺地說,「好吧,中國有2100架戰鬥機,他們有3艘航母,他們有200艘驅逐艦組成的戰鬥力量。好的,我們有什麽?一些無人機。沒有問題。你知道,我們已經解决了烏克蘭問題。」

由於現有無人機和無人艇的自主作戰能力有限,必須依靠後方指揮人員的遠程遙控。在帕帕羅看來,烏克蘭無人機、無人艇在黑海行動時基本不受任何阻礙,它們能够在北約的情報支持下,大搖大擺抵抵近俄黑海艦隊基地,後方的指揮人員可以放心遙控。

而在台海方向,情况截然不同。

帕帕羅解釋了為什麽不能照搬烏克蘭的經驗:如果美軍在台灣海峽等相對封閉的區域部署無人機,以阻止解放軍的行動,那麽美軍仍需要從沖繩遠程控制這些無人平台。「台灣海峽和沖繩之間的距離約為436海裏,這片水域需要海空資産的保護來確保海上通信綫路通暢」。

因此如果沒有足够的海空力量提供保護,一旦美軍失去了對這些區域的控制權,那麽失控的無人機根本就不可能對解放軍構成威脅——當然我們很清楚的是,如今在解放軍遠程打擊火力面前,沖繩的美軍基地自身難保,更不要說以此為基地指揮無人機作戰,甚至連這些美軍無人機和無人艇恐怕都出發的機會都沒有,就有可能被摧毀在倉庫裏。

至於說解放軍爭奪台海附近控制權的作戰能力,帕帕羅在採訪中承認,今年他目睹了中國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聯合演習:「今年夏天,我看到了我所見過的中國最大規模的聯合演習,以及我作為觀察員,在整個職業生涯中所見過的最廣泛的空中、導彈與海上力量的聯合行動。我看到中國在海上出動了152艘艦艇,其中包括四分之三的兩栖部隊。我還看到了中國出動了43個旅執行包括突破障礙,在城市地形上進行軍事行動等演練。」

在剛剛結束的珠海航展上,中國各大防務企業展示了海陸空全套的無人裝備,從空中的大型隱形無人機、智能化蜂群無人機,到地面的機器狼群和履帶式無人作戰車輛,再到水上的「虎鯨」隱形無人作戰艦艇與無人艇「鯊群」,其種類之齊全、智能化水平之高、配套戰法之成熟,就連西方媒體也為之驚嘆。

內地軍事博主「憤怒熊貓」分析認為,除了帕帕羅提到無人系統的控制能力受限外,如果未來美國有意與中國展開大規模無人裝備的競賽,那麽更是「鶏蛋撞石頭」——無人作戰的對抗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於工業化大規模生産能力。美國引以為豪的「複製器」計劃,其實也不過是企圖在18到24個月內快速製造數千個低成本、可消耗的無人系統,實現面向對手的飽和攻擊。從「複製器」計劃中,區區「數千個無人系統」的規模就可以看出,美國想與全球頭號工業强國比無人裝備的製造能力,實在是打錯了算盤。

11月10日,人民空軍還在其官微發布《極低成本無人機競優比測活動通知公告》,這背後的意圖,美國讀懂了嗎?

止戈堂

【EJFQ信析】強勢美元未見頂 恐累企業盈利降

信報財經新聞

聯儲局理事庫克(Lisa Cook)周三(20日)表示,雖然她認為美國整體經濟前景相當平衡,但若果通脹下降進展放慢、就業市場維持穩定,今後可能會被迫暫停減息,美國10年期債息應聲扭轉連續兩日跌勢,收市重上4.4厘。

隨着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明年重返白宮,所屬共和黨亦奪得參眾兩院控制權,各項政策(尤其是關稅措施)推行將不會有太多限制,通脹預期升溫觸發強美元回歸,這從近日美元滙價表現可見一斑。美滙指數周三收報106.68,已第七個交易日企穩106位置,並於第四季以來累積上漲5.86%。

美滙指數走勢異常強勁,卻只反映美元兌6種主要國際貨幣(歐羅、日圓、英鎊、加拿大元、瑞典克朗、瑞士法郎)的表現,特別是指數權重達57.6%的歐羅,近日瀉至去年10月中旬後最低的1.05美元,短短兩個星期貶值差不多4%。

「強美元」其實不限於此,附【圖】所見,參考美國聖路易斯聯儲銀行(FRED)編製的廣義貿易加權美元指數(Nominal Broad U.S. Dollar Index,下簡稱美元指數),截至11月18日報127.1021,再漲約1.1%,便能夠突破2022年9月27日寫下的峰值128.4544,創出2006年有紀錄以來新高,美元升勢之猛可想而知。至於美滙指數,目前跟當時高位114.778尚遠。

美元指數的編製涵蓋了23個全球美國主要貿易夥伴的貨幣,其在金融市場應用廣泛性儘管不及歷史較悠久的美滙指數,卻能更有效地全面展示美元滙價強弱。然而,兩項指標仍屬同步,過去5年相關系數達0.9222的極高水平,且美元指數普遍領先觸底或見頂。

換句話說,在美元指數升勢逆轉之前,又或聯儲局出乎投資者意料大幅減息,美滙指數短期仍未見本輪高峰,按跟美元指數的往績推算,上試109亦不足為奇。

值得留意,強美元可謂「損人不利己」,一方面將誘發資金撤出其他新興市場,為後者股債增添壓力;另方面對美股也非好消息,原因之一是大量美國企業海外營運規模不細,美元太強反會蠶食企業盈利,影響估值。彭博資料顯示,標普500指數成份企業總收入約四成屬來自海外。

不過,強美元拖累企業盈利的衝擊傳導需時,如果把美滙指數按年變幅與滯後一年的標指每股盈利(EPS)按年表現作比較,兩者近10年關連系數報負0.545,即是美元愈升,美企盈利愈弱;反之亦然。因此,倘若美滙強勢不止,恐將成為美股明年利淡元素。

信報投資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