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9日 星期四

利字當頭:去年的搶金客呢?

蘋果日報

近日金價插水,令我回想起去年4月,金價由1,600插水至1,400水平,然後6月由1,400再插水至1,200。去年的黃金周,主題是搶金潮;香港的珠寶首飾零售,業績好到不得了。
不過,黃金周過後,越來越多人說,自由行的消費模式有變;當然,不食人間煙火的政治動物在高高在上的道德高地,通常都見不到市場最前線的景象。當時,香港最熱鬧的議題,應該是中港矛盾和自由行。尤其是政府在去年3月推出限奶令之後,中港矛盾的議題不但沒有平靜下來,相反,更明顯地變本加厲。到今日,仍然是同 樣的議題,只不過政客的訴求,已經提升至取消一簽多行,甚至乎要為香港旅客人數設上限。
自由行,只是眾多中港矛盾的其中之一,但這個題目的民意轉變甚為急劇。諷刺是,正當民意漸漸歸邊到支持限制自由行的時候,香港零售業也正在發出預警。在政治動物眼中,零售業搞這些小動作,只是為了擾亂視聽;香港人要聯合陣線,不應出現「人民內部矛盾」。
零售業的確因為自由行的購買力,亢奮了好幾年。問題是自由行的購買力,又是從何而來?多數人只見到微觀經濟的因素,例如大陸本身的貿易壁壘和產品質素問題等。不過,很少人留意到,滙率落差,也是一個驅使大陸人在外消費的原因。我經常說:「當人民幣的購買力在國內不斷急速地削弱,但在國外卻不斷上升,消費者的選擇是顯而易見的。」
事實上,由聯儲局一錘定音要退市,加上人民幣打破了只升不跌的神話,此消彼長,一直利好香港零售業的宏觀經濟因素正急速地消逝當中。從微觀層面,香港無論是物理上抑或心理上,也的確沒有足夠空間去容納自由行。名右實左的社會棟樑,將今天我們見到的一切問題,推卸到自由行旅客身上,有朝一日人潮不再,或者社會棟樑的甚麼生態導賞團,可以養活香港的零售服務業。

利世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