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3日 星期一

四大不適 回流港人外逃

文匯報

新一份《施政報告》出招吸引移民二代回港補充人手。作為亞洲金融中心,香港對海外人才的吸引力從未減弱,以往很多移民二代貪香港工作機會多回流發展,最終 卻因無法忍受生活費貴、工時長及「港式生活」,無奈放棄高薪返回外國。今期《財智生活》就為大家細數移民二代最關注的四大範疇,顯示除要簡化手續外,亦要 考慮支援移民二代的整體配套。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易

文匯報

香港近年受歐美央行放水及人民幣升值影響,衣食住行樣樣變貴。英國《經濟學人》信息社(EIU)去年公布一年 兩度的「全球生活成本」調查,香港超越首爾、上海、台灣、北京等地區,躋身全球生活成本最貴城市之一,難怪打工仔一片哀嚎:「這簡直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 如一年呀。」 

住房開支遠超薪金負擔能力 

但進一步比較,香港在「衣」、「食」、「行」方面的開支與鄰近地區相差不多,甚至因為免稅港優勢,吸引眾多鄰區遊客來港消費。港人生活成本高皆因佔開支最大部分的「住」,遠超薪金負擔能力。

以衣服為例,購買同一款美國名牌寬鬆外套,香港定價1,099港元,上海約1,115港元(899元人民幣),台北約1,153港元(4,699元新台幣),東京受惠圓匯暴跌,僅981港元(14,900日圓),甚至平過本土紐約的992港元(128美元)。
根據全球數據庫網站Numbeo統計,按照亞洲餐飲標準及每月31日計,港人每月食物支出約1,762.01元,平過東京的2,110元及首爾的2,210元。 

但論起樓價,香港就不能與鄰近地區相提並論。市區三百萬元以下私樓幾乎絕跡,粉嶺百多呎迷你公屋,呎價亦超 1.1萬元。租金就更嚇人,西營盤一個400方呎單位月租1.5萬元,沙田第一城398方呎單位月租亦要1.2萬元。相比之下,在台北師大附近租4房2廳 2衛2陽台一個約1,225平方呎的房子,月租僅9,330港元(3.8萬元新台幣)。 

同樣來自Numbeo的統計顯示,香港市中心一房公寓平均月租約1.65萬元,幾乎是台北 4,056.05元的四倍,東京8,866元的兩倍,僅低於紐約的2.12萬元及倫敦的1.88萬元。但論及樓價入息比,港島與九龍卻分別達36.83倍 及31.1倍,遠超巴黎、倫敦、紐約、東京、上海等一眾「超級城市」。


樓價佔到入息逾1/3,得來卻是擁擠狹逼的細單位。綜合市場資訊,2013年香港人均居住面積僅161方呎,低於上海(194方呎)、深圳(312方呎)、新加坡(323方呎),更遠不及西方發達國家如英國(1,054方呎)、法國(930方呎)、瑞典(775方呎)。 

很多回流發展的年輕人初時人工僅得萬多元,高樓價逼得住慣大屋的他們要與人夾租,生活質素急跌。有人坦言,一到休息日便「坐立不安」,唯有尋三兩好友到中環夜蒲。 

在中環律師樓上班的Audrey從澳洲回流四年,人工由不到1.5萬元升至6萬元,縱然如此,她仍未打算在香港長住,皆因香港工時長得「太瘋狂」,每月至少有一半時間開OT(超時工作),試過清早5點收工,4小時後再返工,一個月連續工作14天,與男友見不到一次。她慨嘆,「香港是賺錢的地方,卻沒有生活。」
類似Audrey的例子,其實正正是香港生活的寫照。樹仁大學經濟與民生研究計劃去年訪問1,074名市民,發現分別有59%及17%認為香港人現在生活頗痛苦及非常痛苦;當中最令人痛苦的是住屋(42%)及物價(24%)的問題。 

永久居民不如房屋資助吸引 

無獨有偶,香港城市大學最新研究亦發現,若以10分滿分為最開心,港人「開心指數」平均僅6.98 分,較2003年沙士時更低,反映過去12年來,港人生活愈來愈不開心。調查更發現,港人最不滿意房屋問題,有學者分析,「無殼蝸牛要捱貴租,有樓一族就 做『樓奴』,壓力瀕臨爆煲,自然活得不開心」。

至於《施政報告》建議在今年第二季推行試驗計劃,讓海外出生、無居港權的港人第二代來港發展,他們只需在來港一年內找到工作,並連續居住滿七年,就可成為香港永久居民,Audrey直言不吸引,不如直接在房屋上給予資助。


總部設於倫敦的人力資源管理顧問機構ECA International每年定期分析全球城市宜居排名,今年最新結果顯示,本港的宜居排名大幅滑落16位,由第17位勁跌至第33位。該機構指出,香港各方面都「依舊不俗」,惟獨空氣質素相對其他亞洲城市仍然差劣。 

ECA亞洲區域總監關禮廉指,香港受颱風等天災影響機會較多,最重要是空氣污染情況嚴重,程度與印度新德里及北京相若,拉低得分。反觀新加坡生活環境較好。
難怪瑞士駐港總領事吳凱睿(Rita Hammerli-Weschke)早前接受本報專訪亦坦言,「若無空氣污染,香港可謂商業與生活之完美結合」。 

本報綜合世界衛生組織(WTO)及相關機構數據,以滿分100分計,相關污染指數為59.57分,程 度雖較內地城市如北京(96.11分)、上海(86.38分)為輕,但與東京(35.16分)、新加坡(42.08分)、台北(54.37分)相比,情況 仍然嚴重,更遑論與以純凈著稱的瑞士日內瓦(25.23分)及瑞典斯德哥爾摩(11.91分)等相提並論。

文匯報

除了住房和空氣質素,興辦國際學校是本港教育多元化的體現,也是吸引外地專才攜同子女來港發展的重要元素。無奈本港土地供應長期不足,市民居住環境擠迫,其他社區用地同樣不見得寬鬆。 

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早前曾表示,2016至2017學年,本港國際學校將欠缺4,200個小學學額,當局會分配空置校舍、善用現有校舍和土地等,應付學額問題。教育局數據顯示,目前全港49間國際學校,佔用率達89%,仍有11%的發展空間和學額。 

有立法會議員反映,國際學校收費高、學位緊張,不能滿足在港的外國人需求。根據政府去年4月公布的數據,現時在國際學校就讀的學生中,85%持外國護照及被界定為非本地學生。
有意見認為,香港應提高國際學校的非本地學生比例至90%,或採用新加坡政府禁止該國公民入讀國際學校的制度。惟政府不贊同,認為需考慮到兩地在歷史、以及兩地居民的需要和慣用語言方面的差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