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7日 星期五

量寬禍患漸顯現 債市泡沫勿輕視

on.cc東網專訊

【on.cc東網專訊】 所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正是現在全球金融狀況的寫照。美國次按引發的金融海嘯炸彈,最終要環球央行齊齊推出量寬及低息等措施以延遲引爆,但不斷印銀紙的惡果近年逐漸顯現,似乎央行們已屆「最後還款期」。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半年度財政監察報告指,自2000年以來非金融行業債務已翻倍,2015年更高達152萬億美元,相當於全球各國生產總值(GDP)的2.25倍,其中三分之二為民間債務,其餘為公共債務。由此可見,全球為刺激經濟,央行不斷購債放水,致使債息下跌,在低息誘因下,民間債市泡沫亦暗暗形成。縱使目前市場風平浪靜,但若債券泡沫不幸爆破,勢令金融體系火燒連環船,後果不堪設想。

金融海嘯後期,美國眼見經濟初現起色,率先減少購債規模,但仍維持低息之路,只在去年底加息一次,便一直按兵不動。最新利率期貨顯示,美國今年12月加息機會已升至六成二,但央行近幾年購下來的債券卻未能在短期內「散貨」;至於歐洲央行來年會否跟隨美國,減少購債規模暫未可知,不過環球債務佔GDP比率偏高,卻是不爭事實。

事實上,截至去年底,美國、歐元區、中國及日本等經濟體,政府債務佔GDP比率分別約1.04倍、九成、四成一及2.25倍,若以美國作指標,現時比率就遠高於1940至2015年平均值的六成一。無疑各國的低息手段,幸運地避免了金融系統性災難,但卻衍生了另一危機——債市泡沫。

全球央行刺激經濟的能力已接近極限,各國亦開始為早前的「盛宴」埋單,但已發展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去槓桿情況有別,例如英美等地的民間債務呈負增長,而中國及香港則增長最快。據中國社科院最新報告,截至2015年底,社會槓桿率為2.49倍,其中非金融企業槓桿為1.3倍,更甚的是,在今年上半年,就有四分之一的境內上市公司利潤不足以償債。

顯而易見,這反映出內地非金融企業槓桿率偏高、利潤下降、長期投資減少,而愈來愈多企業,被迫以利潤來償債,長遠對實體經濟不利。令人憂心的是,如內地未能妥善解決民間企業債務危機,有機會使整體經濟陷入日本式停滯之苦。香港與中國經濟一脈相承,若內地債市泡沫爆破,香港亦難幸免,投資者不可不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