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2日 星期二

Accumulator/Decumulator

銀行以前是對我們散戶來說, 一個比效安全的地方. 你存錢入銀行, 銀行俾利息你; 你借銀行錢, 你須俾利息銀行, 清清楚楚!阿公阿婆拿著一本紅簿仔, 出入銀行, 收收利息, 炒炒外幣(實貨買賣)賺多點零用錢 !
今時今日, 銀行派的利息去到差不多零, 銀行又出了千化百變的投資(其實是投機)產品, 如 ELN=Equity-linked Notes, 散戶都沒搞得清楚就簽了個名, 最後要輸錢離場; 這個殺雞取卵的手法是要不得!
股市跌, 外幣趺, 結構性存款要輸錢 ! 最可惡的是 Accumulator(Decumulator)產品, 因為銀碼大和合約期長, 所以殺傷力大 ! 其實講到明, 這些都是沽期權玩意, 你收到的高利息, 其實是期權金 ! Accumulator 是 sell put, Decumulator 是 sell call !
如果你屋企有老人家, 叫他們遠離這些產品 !

明報財經網

ACCUMULATOR勢掀訴訟潮
上市公司主席傳勁蝕數十億不認帳

明報專訊】近月股市大跌,市場指興風作浪的元兇,包括一種新興衍生工具Accumulator(累計股票期權)。市場以諧音戲謔為「I kill you later(我遲些殺你)」的Accumulator,據悉令不少城中富豪及上市公司也損失慘重,部分更有意興訟免履約責任。有銀行界人士估計,短期內,香港或會出現一股因Accumulator而起的訴訟潮。

這類名為Accumulator的結構投資產品,去年初開始大熱,不少私人銀行都向其坐擁過百萬元資產的大客積極推銷。由於這等產品有驚人的槓桿和累計效應 (詳見另文),以致不少持重貨的投資者,自去年底港股陷入跌勢開始,損失便如雪球般累積。近月有若干上市公司,如威發國際(0765)便曾刊發盈警,表示公司因投資結構性產品合約出現虧損。

交易非全受證監監管

港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長陳家強昨天表示,近年新興的Accumulator屬高風險投資產品,投資者應了解風險,如發現涉及不當銷售手法,如有中介機構隱瞞風險等,可向證監會投訴。

不過,證監會主席方正表示,Accumulator的銷售對象並非一般散戶,亦多由私人銀行推銷,故並非完全受證監會監管,但他認為推銷產品的中介人,有責任向投資者解釋清楚風險。

金管局發言人證實,曾收到關於Accumulator的查詢和投訴,但數目不多。該局亦一直有就Accumulator市場與證監會溝通,但沒有銀行推Accumulator產品的具體數字。

金管局證實曾接投訴

銀行界正盛傳有一家上市公司的主席因投資Accumulator輸了數十億元,但具體名字則未見透露。有消息指出,不少私人銀行近期都要向客戶追討 Accumulator的孖展,或斬倉後的虧損。特別是不少客戶反指銀行銷售人員事前沒有向他們清楚解釋產品的風險。所以銀行界人士預料,部分紛爭稍後要透過訴訟解決。

熟悉監管機構的消息人士說,近期確有不少購入Accumulator的人士向證監求助,主要是投訴私人銀行員工誤導他們。但消息人士說,除非投訴人有足夠證據,例如把在銷售時的雙方對話錄音,監管機構才能跟進。這些銷售員工一般都是證監會持牌人士,若被發現刻意誤導,證監可採取行動。「但更多時,這類投訴其實是富豪們不認帳後,向私人銀行施壓的手段。」

法律界:質疑理據欠充分

有法律界人士指出,這等損手的投資者,即使告上法庭,也未必有得打,因Accumulator的銷售對象是「專業投資者」,早已被界定為有能力理解產品的風險和銷售條款。他說﹕「其實他們的質疑並非十分有理據,亦有點輸打贏要。」

有私人銀行高層表示,確曾接獲客戶因投資Accumulator虧本,投訴銀行銷售手法不當,甚至不認數,也聽聞有同行因而與客戶對簿公堂。「部分客戶輸錢不開心,脾準備氣會較差,我們會向他們解釋,或播放當初銷售時的錄音,確保當時曾向客戶解釋清楚有關條款和風險。」

(明報記者姜靜嫻、羅羽庭報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