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死落地行, 好過做宅男, 生活靠父母 !
蘋果日報
在1970年,美國100個的士司機之中,只有1個持有大學學位,現在有15個。1970年,只有2%的消防員有大學學歷,現在是15%。當然,不是個個大學畢業生,都視揸的士或救火為dream job。美加學者的研究認為,越來越多大學畢業生從事毋須需學位的職位,是因為高技術職位的逐步流失,導致學位大貶值。
大量電腦化 技術職位減
《彭博社》昨日一篇專題文章《Why Are So Many College Graduates Driving Taxis?》,探討大學生從事低技術工種的問題。文章引用美加學者的研究,指大學畢業生揸的士、做消防或酒保的比例大增。報道引述兩位學者認為,這是反映需要高度認知技能或高技術的工種,需求自2000年以來出現下跌。大量電腦化或自動化,令不少工種需要的技術含量下降,過去在倫敦揸的士,司機要背熟近千條街道名稱及位置,但在GPS普及的年代,連認路的天賦好像也無用武之地。現在所謂在車廠生產汽車,其實真正落手落腳者是一部又一部的機械人,真人只是扮演監工的角色。這種去技術化,在發達國家中尤其顯著,而且已蔓延到一 些專業、管理及技術型工種,但各地大學卻反而源源不絕,為這些職位供應人才。
當然,一些高端職位如科研或高管,仍然求才若渴,待遇依然優厚,但門檻也相應比學位高很多。相反,很多學位持有人,在形勢比人強之下,也要調校預期,轉找低技術工種。
從人力資源投資及促進經濟發展的角度,傳統教育的關鍵作用一直受到質疑。好像菲律賓的識字率,過去一直大幅拋離台灣,但台灣的人均GDP隨時是菲律賓的十倍;南韓的識字率也低於阿根廷,但一樣無損其經濟的輝煌表現。非洲的教育程度近二、三十年有所改善,但經濟有起色,似乎天然資源的貢獻大得多。
學歷變普及 非搵工保證
我認為,上述研究指的中層職位流失之外,也不能忽略學歷膨脹的影響,過去經濟學有一個說法,就是高學歷即使不能確保upgrade人才素質,但起碼可以告知你的未來僱主,你是比其他人選,更願意花費時間金錢努力來提升自我的潛在模範員工,可是當學歷變得普及,人有我有之時,這個訊號便大大減弱,也因此學位不能再保證一份優差。當然,學位難保證筍工,不代表不值得追求,但其焦點會由投資功能轉移至消費功能,讀大學完全可還原成享受及滿足求知慾的過程,但如果要為此花上越來越昂貴的學費及寶貴的青春,是否值得便要重新評估。震驚全球的叛諜斯諾登連中學都未畢業,微軟、蘋果及面書幾隻科技股巨擘的創辦人都沒有完成大學,你問他們會否後悔?我相信會另有說法。
「Education!Education!Education!」英國前首相貝理雅1997年在大選期間,提到政府的三 大優先政策時這樣說。教育對經濟的重要性,個個政客都可以念口簧講一堆高大空的華麗詞藻,但又有幾多領袖具備遠見,點出這種一味追求增加學位的投放,是 配合不斷變遷中的社會需要?我們除了把大量資源,用來培養越來越多未來的的士司機及紥鐵工人,又是否有更好的做法?
戒不了奶
人行自編自導的水緊大計,最終以放水終結。內地官方媒體《人民日報》前日還發表評論文章,指人行及中證監不是股市的「奶媽」,叫大家不要奢望救市。因為救市及托市只會加劇資本市場積弱,無助淘汰質素差的上市公司。語音未落,A股一仆一碌,人行當晚即時向銀行注資,人行不認不認還須認,繼續餵奶。查實人行及證監會何來是奶媽,明明就是親娘。人行面對一眾國有銀行親生仔女,深知「水緊」隨時玩出火,又有可能不救嗎?《人民日報》海外版昨日又發社評指, 水緊是央行主動作出的市場調控,是為了去槓桿化,解決「影子銀行」的問題,不致形成金融危機,嘗試為風波降溫。
中證監又要睇場又要市升
中國金融體系封閉,由人行、銀監會、證監會及保監等多個監管機構主導大局,已非第一天的事。央行一出窗口指導,一眾國有及地方銀行的貸款項目也要乖乖配合;中證監一手獨攬股市大權,無論是交易所政策、批出IPO、監管等都是中證監的地頭,但同時間A股表現也是衡量其政績的準則,既要做睇場,防人出蠱惑, 又要個市升,往往兩邊不是人。早前,中證監主席換人,由肖鋼頂替郭樹清,就有傳是因為在郭樹清任內,A股表現不濟,要為此負責。在外國市場,監管機構、上市公司、銀行及交易所角色分明,偏偏在中國,各個stakeholder構成「騎呢」的親戚關係,利益瓜葛層層牽連。中央政府想嚇唬親生仔女,喊着要切割關係,最終也要呵番,向國有銀行注資。
一次硬不了心腸,日後想要大家戒奶,難度就越來越高。
1 則留言:
學歷同做野2回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