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引用《預防及控制疾病(對若干人士強制檢測)規例》,就《規例》下的強制檢測公告刊憲,要求於指定期間曾身處20個指明地方的人士接受核酸檢測。
因應多宗初步陽性檢測個案或陽性檢測個案,有20個指明地方被納入強制檢測公告。政府會在個別指明地方上門拍門通知有關居民強制檢測的要求,並已在各區設立流動採樣站,便利他們根據強制檢測公告的要求接受強制檢測。即使是已經接種疫苗的人士亦必須接受上述強制檢測。他們應同時密切留意身體狀況,就算只有輕微病徵亦必須立即求醫並接受檢測。
1. 青衣青衣邨宜居樓
2. 將軍澳安寧花園 5 座
3. 黃大仙瓊軒苑
4. 北角模範邨民康樓
5. 觀塘順利邨利康樓
6. 香港仔華貴邨華善樓
7. 何文田愛民邨衛民樓
8. 深水埗富昌邨富韻樓
9. 馬鞍山恆安邨恆山樓
10. 筲箕灣東駿苑銀駿閣
11. 葵涌葵盛西邨 9 座
12. 元朗朗屏邨鏡屏樓
13. 屯門山景邨景樂樓
14. 將軍澳康盛花園 1 座
15. 將軍澳天晉 II 皇鑽天(第 5A 及 5B 座)
16. 觀塘安泰邨明泰樓
17. 長沙灣麗翠苑麗棠閣
18. 觀塘安泰邨智泰樓
19. 上水天平邨天喜樓
20. 長沙灣麗翠苑麗柏閣
詳細的指明時間及時段,以及須進行檢測的日期,可瀏覽以下網址:https://www.chp.gov.hk/files/pdf/ctn_20220224.pdf
政府為跟進在深水埗、觀塘、北區、大埔、葵青及元朗的污水檢測呈陽性的結果,深水埗、觀塘、北區、大埔、葵青及元朗民政事務處將會由明日(25日)起陸續向以下地區(見附件)的住戶及工作的每位清潔員工及物業管理員工派發快速測試套裝,供他們自行檢測,以輔助識別感染者:
長沙灣麗翠苑麗棠閣
觀塘安泰邨智泰樓
上水天平邨天喜樓
深水埗石硤尾邨美益樓、美賢樓、美笙樓及美盛樓
大埔廣福邨
荃灣大窩口邨富賢樓及富強樓
元朗天耀(一)邨耀盛樓及天耀(二)邨耀隆樓
元朗天耀(一)邨耀興樓及耀逸樓
另外,九龍城及元朗民政事務處將會由明日(25日)起,陸續向啟晴邨和嘉湖山莊工作的每位清潔員工及物業管理員工,派發快速測試套裝。政府呼籲在這些地區居住和工作、有感染風險的人士「願檢盡檢」,以達致「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
政府強調由於快速抗原測試只可作參考用途,不能代替現時被視為2019冠狀病毒病診斷黃金標準的核酸測試,如快速測試檢測結果呈陽性,應再進行核酸檢測,以作覆檢。為審慎起見,他們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及盡量留在家中,避免外出,並尋求親友協助循現有途徑取得和遞送深喉唾液樣本收集包。
政府昨日下午6時30分起圍封上水天平邨天喜樓強檢,今日下午約7時完成強制檢測行動,並正在「受限區域」內進行執法行動。
其間約2250名人士接受檢測,當中發現95宗初步陽性檢測個案和10宗檢測結果為不確定的個案,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會安排跟進。
此外,政府亦在「受限區域」內派員到訪約820戶,當中約30戶在過程中沒人應門,政府會採取措施跟進。
本港今日新增8798宗確診個案,醫院管理局總行政經理(質素及標準)劉家獻今日(24日)出席疫情記者會時表示,消防處反映過去數天接獲要求救護車的召喚當中,超過3成為「無症狀或輕症」個案,令昨日整體嚴重延誤處理的求助達358宗,情況非常嚴重。而醫管局亦再次呼籲「無症狀或輕症」新冠肺炎患者,切勿召喚救護車到急症室,以免妨礙急症服務及加重急症室負荷。
劉家獻表示,現時伊利沙伯醫院及廣華醫院急診室有大量求診病人,過去數天伊利沙伯醫院的急症室的診症量更持續飆高,大量求診人士為沒有病徵或輕症患者,會影響急症室人流機容易產生感染問題,需要照顧的病人也須輪候較長時間。
他又指,輕症人士則希望可耐心等候,再呼籲切勿召喚救護車到急症室,以免妨礙急診服務及加大醫療系統負荷,快測呈陽性的患者也可到指定診所求醫或致電熱線查詢。
目前醫管局已啟動9間指定診所為有輕微病徵的確診新冠肺炎病人提供服務,確診病人如有其他醫療問題查詢,亦可致電醫管局支援確診病人等候入住隔離設施支援熱線1836 115 查詢。
城大生物醫學系助理教授阮相宇及博士生梁靜泊,以數學模型結合統計分析推算出新冠病毒患者在不同感染階段時接觸的氣溫及相對濕度與其死亡率有關聯。
團隊於2020年2月至7月底,即第一波疫情期間,收集歐洲8個國家,包括英國、意大利、法國、西班牙、德國、荷蘭、瑞典及羅馬尼亞的確診個案數字、死亡個案數字,每日平均氣溫、相對濕度等數據,將資料匯入模型,並納入延遲確診及入院到死亡時間,來計算每日個案死亡率。之後運用滯後非線性模型(用來描述風險暴露—時間—反應之間的關係)推算出氣溫、相對濕度與個案死亡率的關係。
意大利、西班牙、德國、荷蘭及瑞典的每日相對濕度數據由歐洲氣候評估和數據集提供;缺乏相對濕度數據的國家(即英國、法國、羅馬尼亞),團隊則使用實際水汽壓除以飽和水汽壓的比值計算相對濕度值。
阮相宇指出,由疫情爆發直至2021年7月,歐洲因新冠病毒死亡的人數逾111萬,在當時約佔全球新冠病毒死亡人數的27%。雖然有研究指出天氣因素與新冠病毒在歐洲的傳染率存在一定關聯,但對死亡率的影響尚未確定。這些因素對患者在不同感染階段所帶來對其死亡的概率影響,亦未曾被討論。
研究結果顯示,患者在感染新冠病毒病的不同階段,天氣因素對患者的死亡率產生不同影響:在感染初期,溫暖(高於攝氏20度)及低相對濕度(低於50%)的環境,患者的死亡風險較低;而當患者出現病徵後,溫暖(高於攝氏20度)及潮濕(高於85%)的環境也會引致較低的死亡率。例如,發病後首數天在高濕度的環境(相對濕度89%),相比於相對濕度62%,可以降低31%的死亡率。
由此可見,環境因素不單會影響接觸病毒時的最初病毒量,更會影響患者在病徵發作時或之後的免疫反應。避免惡劣氣候帶來的影響,並為患者提供理想的室內環境作隔離,有機會降低其死亡風險。
團隊亦發現歐洲八個城市在第一波疫情期間,氣溫、相對濕度及死亡數字有統計學上的關聯。當氣溫高於攝氏15度,死亡率會下降,例如羅馬尼亞的氣溫長期較為溫暖,瑞典及荷蘭亦在不少日子有較溫暖的天氣;而當相對濕度在50%以下,死亡率亦較低,例如德國及羅馬尼亞的相對濕度長期在50%以下,這或可以解釋為何這些城市有較低的死亡率。
阮相宇又指,近日香港天氣極端,患者除了出現呼吸困難、發燒、喉嚨痛等不適症狀,還要受寒冷天氣影響。透過研究歐洲的數據,我們發現氣溫和濕度在感染後不同階段,與新冠病毒患者死亡有密切關係。這項研究旨在提供有效的建議,以在患者出現症狀後,改善他們在自我隔離或檢疫期間的環境條件,減低死亡率。阮相宇亦建議學者作進一步流行病學觀察研究,確定供患者休養的最佳室內環境條件。
阮相宇早於2020年1月開始,即新冠疫情爆發初期,多次發表結合流行病學的數學模型研究,推算本港的感染數字及提供公共衞生專家意見。他於上月亦透過結合不同年齡人士感染新冠病毒的容易程度及社交接觸數據等的數學模型,推算若社交程度較聖誕及元旦假期水平僅減少25%左右的話,第五波疫情總共可能會令大約25萬人感染,與本港目前疫情走勢相近。
阮相宇作出以下建議:
1. 患者須注意保暖,包括穿着足夠保暖衣物、多喝暖水、使用暖爐或暖風機等;
2. 患者在症狀出現後應適當佩戴口罩,或搭配加濕器等,以吸入溫暖濕潤的空氣;
3. 政府當局或社會福利機構可加強向有需要人士派發保暖物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