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8日 星期五

美國歐盟未來10年都無法超越 智庫報告:中國將主導全球綠色科技產業

巴士的報

《南華早報》援引經濟學人智庫人士的觀點指出,即便發達國家出台政策促進國內供應鏈,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但中國仍將主導全球綠色科技產業,直至本世紀30年代。

原文刊發於《南華早報》8月17日報道:「美國和歐盟能否取代中國,成為全球綠色能源技術的主要供應國?專家認為可能性非常小。」

經濟學人智庫(EIU)高級分析師馬修•奧克森福德(Matthew Oxenford)在本月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中表示:「儘管美國、歐盟和其他發達經濟體試圖刺激國內綠色技術制造業,但中國在許多領域(尤其是太陽能、風能和電池技術)的領先地位,至少在未來十年里,仍將是推動綠色轉型的關鍵技術供應商。」

報道稱,去年8月,美國總統拜登簽署了由國會通過的總價值達7500億美元的《通脹削減法案》,曾被認為是「全球氣候政策改變因素」,其中不僅為綠色產業提供了大量補貼,還鼓勵在國內采購原材料和設備,以確保美國在清潔能源供應鏈上的世界領先地位。

同時,該法案促使許多發達國家也批準了類似的立法,以增強和保護本國綠色科技產業的競爭力,其中就包括歐盟今年早些時候提出的「綠色交易工業計劃」(GDIP),以及澳大利亞今年3月通過的「國家重建基金」(NRF)。

奧克森福德認為,美國及其盟國的補貼計劃可能會促進其綠色科技產業的發展,並促進國內就業,但不太可能改變目前的全球供應鏈格局,因為中國長期以來一直主導著這一格局。

經濟學人智庫解釋,企業在當地的搬遷將不可避免地增加太陽能電池板和其他大規模生產的綠色商品成本,並補充稱,鼓勵企業購買國內零部件以獲得綠色補貼將提高這些項目的成本,導致生產者價格上漲,並減少在給定資金水平下可建造基礎設施的實際數量。

「與半導體和人工智能不同,太陽能光伏和鋰離子電池等綠色科技行業高度商品化,這意味著成本是一個關鍵因素。」畢馬威中國(KPMG China)首席經濟學家康勇(Kevin Kang)表示,中國一直主導著許多這些技術的供應鏈,因此具有規模經濟的優勢,美國和歐盟短期內想要發展自己的供應鏈,成本仍將很高。」

能源調研機構伍德麥肯茲(Wood Mackenzie)的太陽能供應鏈高級顧問也表示,由於原材料產能和成本競爭力等根本性問題,對美國和歐盟來說,建立本土供應鏈仍是一條漫長而曲折的道路。

《南華早報》指出,在供應方面,綠色制造業比例極大地集中在中國。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中國占全球電動汽車(EV)電池產量的75%以上,並主導著從采礦到加工以及制造的整個下遊電動汽車電池供應鏈。此外,中國還占據全球太陽能光伏組件制造能力的60%以上,是世界上主要風能組件的最大制造中心。

在需求方面,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到2022年將占全球電動汽車銷量的60%。康勇說,中國雄心勃勃的碳中和目標,也將支持中國在不依賴海外市場的情況下引領全球綠色科技制造供應鏈。

伍德麥肯茲方面則指出,中國太陽能供應鏈的主導地位不僅在於產能大、生產成本低,還在於技術的快速叠代,這將有助於中國擴大與海外生產的差距。

儘管如此,《南華早報》也提醒道,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出台保護本國產業的政策,以及快速發展的能源轉型技術可能會給原材料格局帶來快速變化,「(除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仍有機會在供應鏈上競爭」。

波士頓大學全球發展政策中心研究員塞西莉亞•漢•斯普林格(Cecilia Han Springer)說:「鑒於全球風能公司的多元化和電池技術的日益多樣化,其他擁有強有力綠色產業政策的國家可以在全球發揮主導作用。」

咨詢公司Trivium China的副總監柯瑞•庫姆斯(Cory Combs)表示,由於政策和市場在不斷演變,現在預測具體結果還為時過早,但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和類似的政策已經顯著改變了全球投資動態,並為中長期的綠色科技供應鏈開辟了新的可能性。

庫姆斯甚至提出了和經濟學人智庫那份報告不太相同的觀點:「最終,隨著所有經濟體如今都參與到這場競爭中來,即使沒有一個能取代中國,中國似乎也不太可能在許多關鍵的綠色科技供應鏈上保持目前的主導地位。」

此前,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曾指出,美方推出所謂《通脹削減法案》和《芯片與科學法案》,意在維護自身利益,卻毫不顧忌對其他國家的影響,包括所謂的盟友和夥伴,這是「美國優先」霸道思維的又一例證。此外,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也曾強調,中國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中國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之路的決心堅定不移。

毛拍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