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9日 星期三

騙徒利用「假冒客服」詐騙市民騙案有上升趨勢

信報財經新聞

警方發現最近數月騙徒利用「假冒客服」的手法詐騙市民的騙案有上升趨勢。初期騙徒會假冒網上購物平台客服,聲稱受害人錯誤購買收費服務或產品,以如果受害人不跟隨指示立即取消相關服務或訂單,便會扣費,甚至戶口被凍結為藉口,誘使受害人轉賬,以騙取金錢。5月警方留意到騙徒除了假冒網購平台客服,亦開始假冒短視頻平台、支付平台或者公司客服接觸受害人,以不同藉口行騙。

2024年1至4月,警方錄得468宗「假冒客服」騙案,其中4月錄得207宗,是自今年有紀錄以來最高。4月的數字與3月比較上升了近八成。今年首4個月的案件全是假冒網購平台客服,但自5月起,除了繼續有假冒網購平台客服的案件,亦開始出現假冒不同類型平台、公司客服的騙案。今年首4個月這類騙案總損失金額為1.57億元。

假冒客服騙案受害人全部皆是本地市民,年齡介乎16至87歲,當中40至60歲人士佔最多,有近五成,60歲以上人士佔近三成。至於職業,有近兩成是退休人士,超過㇐成是家庭主婦,其他是從事不同職業,當中包括專業人士。另外亦有少部分是學生或無業,損失金額由1000元至416萬元不等,六成人被騙金額多於10萬元,被騙過百萬元以上有33宗。其中最大單㇐損失金額是416萬元,案件發生於今年1月,事主是㇐名70歲本地女士,任職保險經紀。

這類騙案的騙徒會以不同形式接觸廣大市民,包括打電話,或透過即時通訊軟件,例如WhatsApp、FaceTime等,聯繫受害人。騙徒會假扮網購平台或短視頻平台客服,並向受害人訛稱他們開通了VIP會員收費服務,會扣取數百至數千元費用;他們亦會假扮支付平台或公司客服,誘騙受害人付款申請「保險保障」服務;或訛稱他們的支付賬戶開通了這個服務,如不取消需要每月扣費。

無論騙徒假冒什麼公司的客服,用什麼名義,騙徒都會要求受害人即時到指定本地/內地銀行或其他地點辦理手續,即使當日是周末、公眾假期,或已越過正常辦公室時間,都必須即時跟進。

另外,騙徒會恐嚇受害人,如果他們不即時到指定銀行或地點取消服務,就會被扣費。很多受害人聽到需要扣費,就變得着急,想盡快解決問題。尤其很多受害人是在假日接到騙徒電話,無機會親身到銀行了解,而騙徒又不斷威迫受害人要即時處理,否則扣費,就失去分寸。

當受害人感到惆悵,失了分寸,騙徒就會主動提出可轉介受害人到他們自己的銀行,透過電話或網上即時處理。這時,騙徒就會借機要求受害人提供其名下所有戶口及信用卡資料。騙徒亦藉此掌握了受害人的銀行資料。其後電話會轉駁至另㇐名冒稱為銀行客服的騙徒,繼續協助受害人跟進所謂手續。該假銀行客服會展示看似專業的職員證,並有地址、職員編號等,當受害人在網上搜尋,會發現部份資料與真的銀行相乎,例如分行及地址。

當受害人相信了騙徒是真的銀行客服,騙徒就會以各種手法詐騙受害人。騙徒會要求受害人連續多個小時透過視像通話與騙徒對答,令騙徒可以完全掌握受害人舉動,亦令受害人難以冷靜,或尋求協助。

受訪者「馬先生」4月27日收到㇐個自稱淘寶客服的騙徒電話,對方聲稱馬先生已申請VIP會籍,會籍每年需付400元,為期5年,因此馬先生需支付合共2000元。由於馬先生並無申請上述會籍,因此要求對方取消。然而騙徒卻稱如要取消會籍,需即時及親身到中環中銀大廈的「經濟網絡調解中心」辦理手續。當馬先生表示未能抽空前往,騙徒便提議由騙徒協助轉介馬先生予相關銀行跟進。

其後馬先生收到㇐個視像電話,並於視像中見到㇐名穿著西裝的男子自稱為銀行職員。騙徒稱如要取消會籍,需要提供所有銀行戶口及信用卡資料及數目以供核對。馬先生信以為真,便向對方提供資料。

接着騙徒以所提供的資料不齊全為由,嚴肅地向馬先生表示其銀行戶口會被封鎖。騙徒之後要求馬先生於手機開設虛擬銀行戶口,及將所有資金集中轉賬至該虛擬銀行戶口。騙徒之後更要求馬先生將所有的資金轉賬至另㇐個由騙徒提供的銀行戶口以進行戶口解鎖,並承諾將於稍後退回全部款項。於整個過程中,騙徒㇐直以視像通話方式威嚇及指示馬先生完成以上操作,過程歷時約8小時。當馬先生依照騙徒指示完成轉賬後,並沒有為意自己已被騙,直到數日後收到銀行信件通知,才發現銀行戶口內的資金被轉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