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收指令記錄私人對話 披露內容予廣告商
電子裝置配備的語音智能助理近年逐漸普及,用戶無須操作設備,便可通過語音發出指令,但這類語音助理若自行監聽或記錄用戶數據,便存在竊聽以至外洩私隱隱憂。美國加州地方法院近日便裁定,繼續受理針對蘋果公司作業系統iOS語音智能助理Siri侵犯私隱的集體訴訟。法官指原告已證明Siri會在用戶不知情時「意外啟動」,記錄用戶私人對話,並將內容提供給第三方。
根據蘋果的設置,Siri裝置需由用戶通過「喂, Siri」指令語喚醒,用戶其後可利用語音發出指示,包括讓手機播放音樂、設置鬧鐘和編輯購物清單等。不過美國多名蘋果用戶今年2月入稟稱,即使用戶沒有說出指令語,Siri有時也會自行「甦醒」,監聽和記錄用戶對話。
引用《電子通訊私隱法》索償
原告指出,Siri涉及的竊聽可發生在用戶住所、座駕或任何「獨處或理應享有隱私的空間內」。一名用戶指出,他與醫生討論治療事宜時,曾提及一個手術療程品牌名稱。他當時並未開啟Siri,其後卻收到有關治療方案廣告;另有兩名用戶稱,他們與別人對話時,曾討論過某運動鞋及太陽眼鏡品牌,後來也無端收到相關廣告。
負責審理此案的法官懷特2月份曾以原告證據不足,不符合加州《不公平競爭法》為由,未有受理案件。不過懷特上周四表示,原告現已能證明Siri會在未有收到指令語情況下,記錄用戶私人對話,並披露內容給廣告商等第三方,裁定訴訟可繼續進行。原告可引用聯邦《電子通訊私隱法》,以及加州相關私隱條例向蘋果索償。
Google亞馬遜捲類似訴訟
今次並非Siri首次陷入外洩私隱爭議。早在2019年,蘋果便大範圍叫停允許人員收聽Siri錄製錄音,或為相關錄音「評分」,改為利用電腦進行篩選。蘋果當時聲稱,這些評分用於了解Siri工作情況,作出相應改進。然而美聯社在數月後報道,蘋果已再次採用審核人員收聽Siri錄音,只是允許用戶自行選擇是否接受計劃。
蘋果表示,公司不會向第三方出售Siri語音內容,用戶可自行開啟或關閉相關功能。公司會遵照用戶要求,在Siri啟動時用視像或聲音提示,防止其在用戶不知情時被喚醒。除蘋果外,Google和亞馬遜亦面臨語音助理系統被指侵犯私隱訴訟,其中加州一名聯邦法官7月已受理針對Google的訴訟。
●綜合報道
蘋果私隱問題屢掀爭議
未能阻間諜軟件入侵
●以色列間諜軟件「Pegasus」曾被用於入侵iPhone手機,黑客利用iMessage漏洞,透過「零點擊」手法發動攻擊,即是只需向目標人物的手機發出訊息,對方縱使沒有點擊,也會在不知不覺下被入侵。
瀏覽記錄可被追蹤
●蘋果在旗下網絡瀏覽器Safari置入「智能追蹤防護」(ITP)系統,原意是為進一步保障用戶私隱,但Google研究人員指出,ITP的設計隱藏許多私隱與安全問題,導致黑客可利用各種技術檢查ITP的狀態,從而追蹤用戶的瀏覽記錄。
AirDrop存漏洞
●蘋果的AirDrop功能利用藍牙技術,讓用戶在不同蘋果裝置之間互傳照片、影片或檔案,但德國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研究人員發現,當用戶開啟AirDrop的分享功能向友人傳送檔案時,可能被在場的其他人得知其電話號碼或電郵地址等資料。
維修員洩露私密照片
●美國一名21歲女大學生在2016年將一部故障的iPhone手機,送往蘋果承包商和碩的維修中心修理,但兩名維修員在女事主的facebook(fb)賬戶上,發布她10張脫衣服時的照片,女大學生經朋友提醒後刪除照片。蘋果最終與她達成和解協議,賠償數百萬美元。
綜合報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