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今年首季錄得逾1400宗釣魚詐騙案件,損失金額逾2600萬元,超過9成案件與手機短訊及即時通訊軟件訊息有關,當中有大學生誤信網上平台贈送加密貨幣的貼文,點擊登入虛假網站及下載程式,被騙徒盜走其戶口內價值250萬元的加密貨幣。通訊辦表示,為協助市民識別短訊發送人身分真偽,已聯同警方、電訊商等、金管局、銀行公會及銀行業界研究設立「SMS短訊發送人名稱」登記制度,目標本年底於銀行業界試行。
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署理高級警司陳純青召開記者會表示,今年第一季錄得的1408宗釣魚詐騙案件中,有1035宗案是假冒電訊公司,177宗是假冒零售集團的獎賞計畫,53宗假冒郵遞服務公司,其中一名任職會計師的65歲男子,今年1月收到假冒電訊商的釣魚短訊,聲稱其積分即將到期,他遂點擊連結進入虛假網站,並輸入信用卡資料,打算換取耳筒,惟其後收到銀行通知,其信用卡支付金額超過交易上限,始發現損失70萬元。
另一名本地大學生,早前在Twitter看到一個貼文,指有平台送出加密貨幣「USDC」,他信以為真點擊連結進入虛假網站及下載相關程式,雖然過程中未曾輸入任何用戶名稱或密碼,但騙徒仍能登入其加密貨幣戶口,並透過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是區塊鏈中一種制訂合約時所使用的特殊協議,具有驗證及傳送加密貨幣等功能)將其戶口內價值250萬元的「USDC」轉走。
陳純青指出,警方發現騙徒假冒對象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去年騙徒主要透過短訊假冒郵遞服務、電子交易平台及電子支付錢包等,至去年年底延伸至假冒電訊商、連鎖零售集團的積分計畫、金融服務平台、「易通行」隧道收費計畫、內地串流影音平台等,可見騙徒會隨着市民生活習慣而改變犯案模式。
據悉,過去透過釣魚手法取得信用卡或帳戶資料的案件,警方會分類為信用卡資料或戶口被盜用,陳純青指出,由於釣魚詐騙案件數字不斷攀升,今年開始將有關案件歸類為釣魚詐騙。
為防止市民誤墮詐騙陷阱,警方今年2月推出「防騙視伏APP」,至今超過12萬人次下載,「防騙視伏器」連同「防騙視伏APP」由去年10月至今錄得超過72萬次搜尋,當中約12萬次搜尋結果是紅色、橙色或黃色,3.5萬次的搜尋結果是警方已確認與詐騙案有關,以去年10月至今年3月每宗騙案平均損失12.3萬元計算,「防騙視伏器」已成功預警高達43.9億元損失。
通訊事務管理局辦公室首席規管事務經理梁萃才表示,由本月1日起,「+852」的境外來電會有文字或語音提示,以提醒市民「來電源自香港境外,慎防詐騙」;此外,警方亦封鎖了近3000個詐騙網站。
梁續稱,在通訊辦協調下,電訊商與警方建立了聯絡機制,電訊商會根據警方提供的詐騙紀錄及資料, 將涉嫌詐騙的電話及網站封鎖,以防止市民接觸或登入受騙;短訊方面,通訊辦已聯同警方、電訊商、金管局、銀行公會及銀行業界成立工作小組,研究設立「SMS短訊發送人名稱」的登記制度,協助市民識別發送人的真偽,目標本年底於銀行業界試行。
釣魚騙案受害人陳女士(化名)接受訪問時表示,今年2月14日透過手機收到聲稱來自電訊商的短訊,表示其會籍積分將過期,她於是登入了解,發現積分再加1元就可以換領一個藍芽耳機,不虞有詐登入後根據指示輸入信用卡及個人資料,怎料翌日收到銀行發來的短訊,稱其信用卡被過數兩次,合共2.4萬元,才知自己墮入釣魚騙案陷阱。
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網絡安全組總督察葉卓譽呼籲市民,切勿點擊可疑短訊或電郵內的超連結,亦不要登入未經查證的網站,如網站要求提供個人或信用卡資料,應加倍小心,同時可使用警方的「防騙視伏器」或「防騙視伏App」查證,如懷疑受騙,應保存相關電郵或訊息,並致電「防騙易熱綫」18222或報警求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