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經濟分析很注重年輕人口,認為這批生力軍朝氣勃勃,有利於消費市場及經濟發展。然而,隨着中國人口老化,國投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昨日在一場研討會上提出「反傳統」看法,他綜合了內地23個省區今年消費數據,發現「老年人愈多的地方,經濟和消費愈旺盛」。由此看來,全國人口愈老、年輕人愈是不生育,中國的經濟莫非便愈光明?但實際上,此番「新理論」很可能存在一個忽略和一個誤解。
據東北證券(000686.SZ)首席經濟學家付鵬早前所講,現時在內地做經濟分析「不許說(中國經濟)不行(不好),誰說不行誰就是叛徒,誰說不行誰就是不愛國」。或因如此,很多機構的經濟師都要千方百計尋找角度「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
高善文發表驚奇新角度
在此趨勢下,高善文昨日主持召開國投證券2025年度投資策略會,就提出一個頗為令人驚奇的新角度。他綜合了內地23個省區今年1月至5月的社會消費數據,再對比各地人口結構,結果發現「老年人愈多的地方,經濟和消費愈旺盛。一個省的人口愈年輕,消費增長愈慢。人口結構愈老化,消費增長愈快」。舉例說,遼寧、吉林、山東等屬65歲以上人口佔比最高的省區,卻是今年消費增長最快的省區;相反,廣東、北京、海南的65歲以上人口佔比較低,今年消費增長也較慢,甚至出現倒退。
高善文坦言,這種「反直覺現象」貌似令人難以接受,皆因傳統看法「總是認為,一個地方的年輕人愈多,經濟愈有活力、愈有創造性、消費愈旺盛」。他解釋,出現這種現象的部分原因關乎「老年人預期的退休金是可以按時足額發放,且每年有穩定增長、增幅高於通脹水平,消費活動不受到任何影響,因此可以繼續跳廣場舞、搞夕陽紅」,相反「對年輕人來講,外部環境影響他們對收入增長的預期,因此要節衣縮食」。
由此角度推演,隨着中國高齡化、少子化情況日益加劇,老人愈來愈多,莫非便意味消費及經濟將會愈來愈好,前景一片光明?但實際上,高善文提出的「新現象」雖有數據支持,卻不適宜簡單地將之作為「新理論」看待,其背後可能存在一個忽略和一個誤解。
被忽略的是經濟發展之可持續性,即使按高善文所講,老人因為「退休金穩定」而敢於消費、刺激經濟短暫興旺,然而「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老人遲早「百年歸老」,長遠經濟發展始終需要生力軍接棒(例如社保養老金的發放也依賴現職打工仔持續供款),故此不能「放棄年輕人」。被誤解的則關乎世代消費模式差異,皆因現今年輕人沉醉於網絡世界,包括花錢網購、打機課金、上網煲劇等等,這些消費屬於「非實體」及「跨地區」,不一定會反映於年輕人居住省區的社會消費數據。
暗裏點出內地困境
當然,高善文昨日在研討會上「唱好中國前景」之餘,亦有尖銳地指出中國經濟面臨之挑戰。首先,他提到國投證券統計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在2021年高達120點,但到2022年突然插水式下滑,跌穿90點水平,隨後持續低迷至今,始終未見起色。此外,雖然中國官方統計的失業率一直維持於5%左右,但據高善文估算,最近3年中國喪失的就業機會多達4700萬個,只不過「其中的大部分(失業人口)都回到了鄉村,另外一部分有可能離開了勞動力隊伍」,故未必有被全面計入官方失業率數據。
高善文又說,中國中央政府自9月底開始正視經濟困難,「如果說在8月份之前,主流的觀點仍然認為經濟增長是成長的煩惱。那麼926(9月26日)政治局會議以後,我們開始正視經濟增長層面存在的問題,並準備採取強有力的措施去應對這些困難。」
但他認為,當局採取的措施尚未「夠力」,「我們大幅度的減息是不是及時足夠充分?我們對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的干預是不是及時足夠有力?我們的政府的資產負債表擴張是不是及時充分?我個人傾向性的看法是,政府已經做了很多有力的工作,但是還有更多的工作需要繼續去做。」
高善文最後總結指出,「正視問題就是解決問題的起點」,然而「政策干預的力度可能仍然不夠」,因此在2025年仍需要有更強力的逆周期措施,才可讓中國經濟真正轉入新常態:「從一個經濟的下滑轉向一個經濟比較正常的、穩定的、但是比較弱的增長(階段)」。
身為內地知名經濟師,高善文昨日的演講內容廣為流傳,最主要固然因為「老人愈多經濟愈旺」這個聳動的「新發現」,成為很多新聞報道及網絡帖子的標題。不過在「標題黨」背後,讀者若進一步細看其演講內容,便會發現高善文也直接提出了中國經濟的實況(例如消費信心深陷低迷,真實失業率亦可能遠超過官方統計)、困境和挑戰。有網民打趣說,高善文表面上「唱響中國光明論」,底裏卻試圖「講真話」,堪稱用心良苦;這也可能是內地目前輿論環境下,經濟師在政治和專業兩方面尋找平衡的方式之一。
高天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