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即將迎來23周年,期間晉身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與「一哥」美國的關係亦出現了巨大變遷,由最初互惠共贏,逐步演化成今天劍拔弩張、競爭抗衡。自2017年開始,美國於《國家安全戰略》(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把中國視為「修正主義國家」,會挑戰美國的環球領導地位,以及對經濟、科技和軍事領域上構成威脅。隨着美國警惕中國崛起,雙方從深化合作逐漸走向貿易戰、技術限制,衍生地緣政治摩擦的不穩局面;尤其是自稱「關稅人」(Tariff Man)的特朗普再度勝選,勢令大國博弈朝更糟糕方向發展。
在今年美國統總競選時,特朗普便揚言將向中國進口商品徵收高達60%的關稅,作為其貿易政策核心部分;當然,「關稅人」就任後會否全數「兌現承諾」還有待觀察。不過,按2018年至2019年的經驗來看,中國很可能又要「硬食」額外關稅,差別只是多少百分比而已。
既然關稅山雨欲來,投資者也許最重視政策對中港股市及人民幣的潛在衝擊,這方面有往績可循。2018年,特朗普政府以《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作依據,針對中國不公平貿易行為與知識產權問題,分階段向數百億美元的進口商品加徵關稅;翌年關稅升級,涵蓋範圍擴大到電子產品及家具等消費品,涉及總額超過3600億美元。
先補充一下,加徵關稅初期,股市和人民幣走勢很大程度反映這一關鍵因素,惟時間愈久,縱使加碼其衝擊亦有機會淡化;而且2020年後,新冠肺炎大流行,全球供應鏈緊張,蓋過了關稅的影響,所以,回顧2018年至2019年兩年港股、A股、人民幣表現,可尋找端倪以應付即將來臨的「關稅風暴」。
附【圖】所見,滬深300指數和恒指2018年至2019年從高位回落,關稅「第一槍」打響後,內地及香港股市頭一年幾乎一跌到尾,曾下瀉三成三與兩成六,證明加徵關稅確實令股市承受很大沽壓;翌年影響變得相對輕微;另一方面,人民幣兌美元也不好過,首年貶值幅度有一成,第二年情況持續,僅是貶速略為放慢。
換言之,參照上一次美國對華入口產品加徵關稅,預示2025年股市以至人民幣都將承受十分沉重的沽售壓力,若果這趟跌幅跟2018年差距不遠,意味中港股市下挫空間恐有二成半到約三成;人民幣則隨時貶值10%左右。今次劇情會否複製,相信只好走着瞧,但肯定的是,市場波動性不細。
信報投資研究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