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8日 星期五

港府宜加強監管衍生市場


明報財經網


【明報專訊】上周尖子閱報得知,某澳洲投資銀行的股票衍生產品部門前交易主管,因為離職賠償金額引起糾紛,入法庭向其前僱主索償5000多萬港元。若果以此推算,這位交易主管的年薪連花紅,最少應該有兩、三千萬港元,較我們的任總還要多。

其 實,數年前尖子與此交易主管及其剛剛離職的上司曾有數面之緣,相信他們是約10年前為該澳資銀行在香港建立股票衍生業務的開荒牛。上司擁有法律學位,代表 作是以Equity Linked Investment(一種等同股票掛鉤票據,但可以大大降低其銷售數額限制的怪胎)開拓零售銀行這個銷售渠道;至於向舊公司作巨額索償的交易主管,似乎 就未見其金融市場或衍生產品之見識有特別的過人之處。

所謂時勢造英雄,此澳資銀行把握了香港監管機構對零售衍生產品監管寬鬆的機遇,以較 其他同業進取、針對大眾宣傳模式,在過去10年創造了一個神話,令一家不見經傳的外資銀行,一度躍升為佔有香港窩輪市場成交近三成的主要窩輪發行商,其香 港股票衍生部門盈利,佔該銀行全球投資銀行業務盈利(連澳洲在內)的一半有多。

一家紮根澳洲的銀行,其香港的股票衍生業務,居然超越其在 澳洲的本業,反映了香港優越的盈利環境。除了香港的宣傳監管及銷售限制較為寬鬆外,澳洲政府一向鼓勵股票期權市場的發展,讓散戶以股票期權作為槓桿投機及 風險管理的工具,亦是令投資銀行在澳洲難以賺取它們在香港所獲暴利之理由。

港衍生產品年賺百億

大家要留意,此澳洲投資銀 行在香港的窩輪及牛熊證之成交,已於近年跌至市場的一成以下,但其剛離職的僱員依然有條件索償5000多萬港元。尖子估計,外資行提供給香港投資者的衍生 金融產品,發行商與分銷機構每年就瓜分了近百億港元的利潤。特區政府實應評估此巨額利潤的實際數字,為衍生市場輔以適當的監管。假設政府在不影響市場參與 者所投入的資源下,改變經營環境,讓本地的公眾投資者能省回一半現在被一小撮機構所賺取的暴利,其所達致的經濟效益,有機會等同創造數萬個職位,故此政府 不應對此掉以輕心。

撰文:尖子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I don't expect HK government to learn from its mistake.
The laissez faire policy is an excuse for senior officials to remain lazy to avoid commitments.

Small investors have to learn more to protect themselves, rather than crying over spilled milk like Lehman minibond incident.

Lots of examples to proof that the government is too slow to react:

(a) HK travellers trapped in Thailand airport.
(b) HKEX's auction session for big players to mark prices.
(c) Setting up a committe to study opportunities when the financial crisis hits HK.

Lisa 提到...

亡羊補牢對受害者來講是太遲, 後知後覺要不得 !
但特首好似已成立了小組研究危機對策。
當然, 投資者一定要學識投資知識, 但年老的公公婆婆, 以為不投資只做定期都跌入陷阱, 要怪只能怪引衍生工具入銀行個班人和把衍生工具當定期 sell 個班銀行職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