舖市持續探底,譚仔米線創辦人家族近日據報放售多個舖位,合共叫價約1.5億元,大部分屬於蝕讓,例如天水圍一個舖位於2013年斥4300萬元購入,現在開價2100萬元求售,意味至少慘蝕50%。若說以往舖價高昂猶如「特辣」,業主們現在就要降價至「十小辣」,才可望把舖位脫手。今趟譚仔家族「大減辣」賣舖背後,主要存在三大因素,亦為後市帶來啟示。
話說譚仔家族「四妹」譚艷萍及「五哥」譚澤均,早年夥拍其他家族成員購入不少舖位,作譚仔米線自用或收租投資。但據本報地產版引述市場消息獨家報道,該家族近月積極拋貨,委託多家代理放盤,叫價亦一再下調。現時市場上至少有4個譚仔家族舖位正在放售,分別位於柴灣、藍田、葵芳、天水圍,最新意向價合共約1.5億元;若按叫價順利出售,其中3個舖位將屬於蝕讓。
「以店養舖」模式無法持續
「減辣」最勁的是天水圍新北江商場一個1樓舖位,建築面積約3090方呎,由譚仔家族於2013年7月斥4300萬元購入,現在叫價僅2100萬元,平均呎價約6800元。換言之,即使按叫價賣出,該舖至少慘蝕51.1%,況且潛在買家很可能還會再壓價。
最近兩三年有不少「舖王」投資者陸續「爆煲」,包括「波叔」家族,以及一些原本經營小巴、磁帶、物流等實業生意的炒家,故此坊間流傳「十個舖王,八個投降」講法。在此情況下,譚仔家族現在「大減辣」賣舖,難免令人懷疑該家族是否也「投降」?不過,據代理業人士表示,暫時未聽到關於譚仔家族成員財困的消息,不排除該家族純粹是看淡後市,擬作減持。
整體而言,譚仔家族「大劈價」賣舖,背後存在三大因素。首先涉及「以店養舖」模式,該家族以往所購舖位通常作為譚仔米線自用,一方面有助加強門市經營穩定性,另方面可把持續租金收入用來「供舖」,同時能提升舖位估值。在此模式下,只要每月租金調升幾萬元,即可輕易令舖價升值數百萬元,「炒一轉」好過賣十年米線。因此,不少本地連鎖食肆或零售業家族,都是靠這種模式「發大達」。
然而,譚仔家族已於2017年把譚仔米線賣盤予日本丸龜母公司,新老闆不一定「奉旨」續租該家族成員名下舖位,導致「以店養舖」模式難再行得通。以今次放售的天水圍舖位為例,原本正是譚仔米線自用,月租達20萬元;但譚仔米線於2021年遷出,該舖隨後多次減價招租,現正丟空,目前叫價為月租12萬元,最新租值較高位「勁劈」四成,舖價自然也要相應下調。
第二個因素關乎北上消費,誰都知道這已是大勢所趨,尤其是新界北居民,隨時返深圳食碗米線、飲杯奶茶,價錢平過香港一半以上,餐飲質素、食品味道、服務水平皆不遜色,性價比甚高。因此,在價格趨同效應下,天水圍、元朗、屯門等北區舖位市道難免首當其衝。
值得一提,雖云本港各行各業皆面對北上消費衝擊,但每個行業內部所受影響情況亦有微妙差異。以餐飲業為例,以壽司郎為首的日式食肆大多生意堅挺,事關本港從日本進口的魚生依舊「平靚正」兼且安全有保障,相較深圳仍具一定優勢。相反,譚仔米線最初的招牌名為「譚仔雲南米線」,標榜雲南風味,深圳的米線小店或許更正宗更惹味也不出奇。
最後一個因素則可能與整體舖市前景有關,譚仔家族雖然早於2017年已把譚仔米線賣盤,但該家族畢竟從事餐飲業數十年,曾在全港各區經營百多家門市分店,市場觸覺相當敏銳。事實上,近期除了譚仔家族積極沽貨,另一主要投資者李根興旗下的盛滙商舖基金,也減價放售多個舖位。種種跡象顯示,在本港消費市道乏力、美國減息步伐放緩之下,舖市於現水平的支撐力度似乎正在減弱,舖價恐要「再落一級」、下探一個台階。
譚仔處境艱難 舖市怎有運行
事有湊巧,由日本丸龜於2021年10月分拆上市的譚仔國際(2217.HK)2月4日宣告停牌,待公布與《香港收購及合併守則》有關的內幕消息。市場盛傳該公司有可能由大股東丸龜進行私有化,結束短短3年多的上市生涯,其背景是譚仔國際掛牌至今,相較於招股價3.33元長期「潛水」,近月最低跌至0.73元,市值不足10億元。這正反映本港消費及資本市場持續不振,就連風靡萬千市民的譚仔米線也處境艱難,試問舖市又怎會有運行?
講到底,此一時彼一時也,在2019年之前的舖市巔峰期,很多人深信「一舖養三代」,買家若想入市買件靚貨,必須付出「特辣」高價;但今時今日舖市不斷探底,業主恐怕要降價到「十小辣」才有機會出貨。
高天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