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7日 星期一

地產商「爆煲」四部曲(高天佑)

hk.finance.yahoo.com

樓市持續疲弱,繼新世界(0017.HK)「出事」後,投行富瑞發表報告,點名本港8間上市地產商「存在高風險」,引起業界議論紛紛。不過,正所謂「七孔流血還七孔流血,死還死,係兩回事」,該批地產商面對「爆煲四部曲」,絕大部分仍身處第一和第二階段,出事不一定等於執笠。新世界近日「蝕賣」北角皇都項目,首批單位「一Q清枱」,恰好印證本港不少高危地產商依然有得救。

富瑞日前重新評估本港地產發展商的財政狀況,按照淨負債比率、現金相對短債比率、一年內到期債務比率、利息覆蓋率等四大準則進行審視,結果發現11間中小型發展商之中,包括嘉華國際(0173.HK)、麗新發展(0488.HK)、路勁(1098.HK)、永泰地產(0369.HK)、香港興業(0480.HK)、九龍建業(0034.HK)、資本策略地產(0497.HK)、遠東發展(0035.HK)、宏安集團(1222.HK)、德祥地產(0199.HK)及英皇國際(0163.HK)。只有嘉華國際、永泰地產及香港興業3間公司的負債比率低於40%,其餘8間存在相對高風險,反映它們的資產負債表及盈利能力進一步惡化。

港房企持大量資產遠未「出事」

該報告發表後,隨即引發議論紛紛。事關投資機構罕有地指名道姓,點名8間上市地產商「高危」,難免令該批房企相當「冇面」,甚或因此而承受更大壓力,引發骨牌效應。舉例說,供應商若知道相關地產商被指為「高風險」,有可能會縮短數期、加快追收貨款。同時,銀行或提早向該批地產商call loan。此外,準買家若有意購買這些地產商的新盤,恐怕也會三思而後行。

事實上,本港住宅樓價自2021年高位至今瀉近30%,寫字樓、商舖等商用物業市道更惡劣。個別業界高人早於兩年前便在私下坦言,樓市若持續走下坡,除了最「硬淨」的4至5間大型發展商,以及部分非常保守的中小型地產商,其餘大部分房企都很難談得上穩如泰山。

幸好,本港樓市尚未到最糟糕環境,況且地產公司一大特色是手揸大量有形資產(tangible assets,例如地皮、已落成物業、發展中項目等),其實不太容易「爆到渣都冇」。一般而言,一間地產商的執笠之路可分為四個階段:

首先是「高危」,資產負債表及財務報表開始展現危險苗頭,引起內外部人士關注,這也是目前很多中小型地產商身處的階段。

其次為「出事」,在這個階段,大家都很清楚相關房企深陷財困,須採取變賣資產、引入資金、重組債務等方式救亡,新世界和萬科(2202.HK)現時正屬於這種處境。

第三是「爆煲」,正式觸發債務違約,包括恒大(3333.HK)、碧桂園(2007.HK)、融創(1918.HK)等多間內房股已到此階段,但暫時未見本港上市房企走到這地步。「爆煲」也不等於「必死」,隨後談妥債務重組便能起死回生。

第四,萬一在違約之後,房企未能與債權人達成重組協議,最後的結局就是「執笠」倒閉。在本港歷史中,曾有大寶地產(發展項目包括大坑道大寶閣)、嘉年地產(項目包括嘉慧園、文華新村)等房企落得這種收場。

如上所述,本港絕大部分「高危地產商」仍處於第一或第二階段,尚有頗大空間擺脫最壞結局。現在不少房企其實都在跟相關持份者拉鋸,例如一邊希望債權人接受「haircut」債務重組,一邊加快變賣資產套現,同時準備從內部(大股東)或外部(白武士)引入資金,三管齊下應對困境。這些拉鋸通常也存在矛盾與博弈:債權人當然不想「削髮」,準買家則想「壓價」;大股東掏荷包難免「肉痛」,若放棄控股權就更「心痛」。

舉例來說,其中一家「高危」地產商資本策略早前已率先行動,引入基滙資本(Gaw Capital)為新股東,透過供股及發債合共籌集19.9億元,推進資產負債表去槓桿化,預料有助度過困境。

新世界折讓賣樓 火速套現

此外,新世界旗下北角皇都戲院重建項目近日開售,首張價單折實平均呎價約1.85萬元,較同區的半新盤折讓25%。結果,首批168伙單位吸引逾7800張票認購,成功「一Q清枱」,讓新世界套現約23億元,該項目現時仍剩約200伙待售。

新世界這趟「劈價」得以迅速去貨,恰好證明本港樓市在目前水平的承接力頗為強韌;任何新盤項目只要較市價劈一至兩成,不難散貨套現。由此角度看,地產商資產負債表中的tangible assets依然相當tangible,始終具有一定價值,即使「八折出售」亦有利於減債紓困。

問題在於,樓市於現水平可維持多久實難預料,一眾「高危地產商」不宜磨磨唧唧,有必要效法資本策略和新世界,盡快採取切實行動,趁着環境未到最差,要不引入「白武士」資金,要不「壯士斷臂」變賣資產。否則,倘若心存僥幸、繼續拖下去,萬一樓市市況及外圍環境進一步走下坡,該些房企隨時會從「爆煲四部曲」的第一、二階段,快速滑落到第三、四階段,「救得太遲」恐將後悔莫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