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摩理財
為抗議房價居高不下,睽違二十年的無殼蝸牛聯盟要再度走上街頭。記得當時是因為新台幣大幅升值,導致熱錢效應,推高台股衝到萬點,同時也炒高了房價,才有夜宿忠孝東路的壯舉。
四萬人躺在台北東區的精華地段,看著滿天星斗的那一瞬間好不快哉。隨著經濟起伏景氣循環,二十年過去了,如果有人到現在還是無殼蝸牛,到底是房價的問題還是自己的問題?
別讓高房價成為無殼的藉口
若以七十九年股市從萬點崩盤,到現在有些股票可能還在套牢,房地產買在最高點的人,到現在應該都已經解套了。若以這二十年房價的漲幅,扣除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的話,除都會區外,整體平均漲幅甚微。
如果在二十年前參加抗議活動後,回家痛定思痛每月存下五千元投資,假設年報酬率10%的話,二十年的時間也可以累積到近四百萬,怎麼會買不起房子?別讓高房價變成無殼蝸牛的藉口。
買不起房子不是高房價的問題,而是沒有好的理財習慣,政大周行一教授直接點出這個關鍵。年輕人熱中投資,卻忽略了二個最重要的理財觀念,就是「努力工作,省錢存錢」,有工作才有收入,最重要的是把錢存下來,之後再來談投資買房子。
經常在超商看到上班族排隊買咖啡,記得在兒童理財營的時候,第一課就是教小朋友分辨「想要」與「需要」。現在拿一杯咖啡進公司好像已經不是想要或需要,而是一種時尚,一種流行。
現代人買個名牌包是犒賞,出國旅遊算慰勞,換個手機趕時髦,人生苦短不要對自己太刻薄,做個逍遙的無殼蝸牛,大不了二十年後再上街頭抗議房價太高。
想豪宅不如買好宅
市場要有區隔,全球化以後,台北市要像紐約、倫敦、東京一樣,成為國際性的大都市,房價高不高由市場決定。抗議高房價就好像到五星級餐廳嗆聲說你們牛排太貴,害我吃不起,這不是很奇怪嗎?又不是沒有其他的選擇。
根據「住展」雜誌統計的購屋年數(房價÷夫妻平均年收入),買台北市大安區的新屋要46年不吃不喝才買得起。這只是一個統計數據,反過來想,為什麼要餓肚子住大安區、信義區?
當台北市豪宅開價一坪150萬的時後,鄰近的台北縣還是有一坪15萬的公寓,移民台北縣是很正常的,為什麼要在台北市做無殼蝸牛,而不到台北縣找一個窩?
不妨換個角度思考所謂的「三宅一生」計劃。
第一次購屋以郊區小房上手,等賺了錢再換到市區,退休後再搬到適合養老的地方居住。與其上街頭不如擬定一套購屋計劃,只要下定決心開始存錢投資,三五年後頭期款就有了。
房價反應市場供需,縱有人為炒作,漲多自然會拉回,讓買得起的人去買,賺錢套牢都是他們的事,政府其實不必介入。就像股票市場一樣,愈打壓愈漲,愈護盤愈跌,何不讓它回歸市場機制就好。
雖然「捷運過一站、房價省一半」是廣告詞,但只要政府做好交通等公共建設,捷運過一站和過五站的區域生活機能是一樣的話,其實是沒有遠與近的差別。尤其台灣超商林立,只要人多的地方就有夜市,醫院學校都很普及,蝸牛要找個殼其實並不難,重點是你有沒有下定決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