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0日 星期四

多國傾向增持人民幣 歐央行行長:中美紛爭動搖美元統治地位

文匯報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表示,隨着更多國家傾向於增持人民幣作為儲備,對美元和歐元的依賴有所下降,不應再將美元和歐元的國際貨幣地位視為「理所當然」。她還認為,中美紛爭「加劇緊張局勢」,將動搖美元「統治地位」。

拉加德周一在紐約出席美國外交關係協會的活動時說,全球供應鏈彈性減弱將使經濟變得更不穩定,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升級可能會促進多極化。她提到,美國在14種關鍵材料上完全依賴進口,歐洲98%的稀土供應依賴中國,全球供應鏈中斷將打擊電動車等關鍵行業。她預測,若地緣政治矛盾引發「全球價值鏈分裂」,可能會在短期內將全球通脹水平提高5%,在長期提高約1%。

中國成世界最大出口國

拉加德接着表示,隨着發展中國家與中國的貿易增長,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出口國,因此愈來愈多國家傾向於在貿易中使用人民幣,並增加持有的人民幣作為儲備,對美元和歐元的依賴正在下降,「到目前為止,數據顯示國際貨幣的使用還沒有發生重大變化。但這一切確實表明,不應再將國際貨幣地位視為理所當然。」

拉加德還認為,中美紛爭等問題可能會導致「長期的相對穩定」變成「持久的不穩定」,從而導致經濟增長放緩、成本提升和貿易夥伴關係不穩定。

《金融時報》認為,拉加德的言論呼應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官員對未來經濟形勢的擔憂。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在上周舉行的IMF春季會議上警告說,雖然全球經濟並未陷入衰退,但對經濟增長的預測不容樂觀。

美元全球外匯儲備比重20年最低

IMF第一副總裁戈皮納斯則強調,緊張的政治局勢可能會對經濟造成壓力,她警告各國「不要走向分裂的滑坡」。

根據IMF發布的「官方外匯儲備貨幣構成」調查,美元仍是全球最主要的外匯儲備貨幣,但截至去年第四季度,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比重下降至58.36%,是20多年來最低水平。歐元則以20%的比例位列第二。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上月發文指出,許多專家一致認為,美元的主要外匯儲備貨幣地位不會在短期內被取代,但更有可能在未來逐漸與其他貨幣「分享影響力」,美國濫用經濟制裁和「全球領導地位」減弱將加速這一進程。

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伯格斯滕也表示,美元的強勢地位鼓勵了美國的揮霍,助長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他認為美國應接受多樣化貨幣制度,以重新調整自身的國際經濟地位。

愈來愈多國家正呼籲在國際貿易中使用本國貨幣。巴西總統盧拉在上周訪問中國期間,呼籲金磚國家應考慮使用本幣結算,「為什麼全世界一定要用美元?為什麼不是人民幣或其他貨幣作為全世界兌換的貨幣?為什麼我們金磚銀行不能用自己的貨幣,來給這些國家提供貸款?」

中國學者:美金融霸權現信任危機

中國北京師範大學一帶一路學院副院長劉倩指出,自3月底以來,全球「去美元化」勢頭迎來高峰,包括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在近期訪華期間建議成立「亞洲貨幣基金組織」、中國進出口銀行與沙特阿拉伯國家銀行達成首筆人民幣貸款合作、巴西政府宣布直接用本幣與中國結算,以及印度宣布與馬來西亞的貿易可用印度盧比結算等。從「美國後院」拉美到「能源基地」非洲、中東,再到歐洲和亞太,愈來來愈多國家着手計劃或已實施去美元化方案。劉倩認為這反映全球對美國金融霸權出現信任危機。

頻繁操控美元轉嫁國內危機

劉倩表示,美國並未將美元作為全球金融的穩定器,反而頻繁操控美元轉嫁國內危機,向世界斂財。當美國經濟低迷時,便通過減息引導美元流向世界,助推資產價格泡沫,從中坐收高額漁利;經濟轉向過熱時再大幅加息回流美元,引爆世界股災,導致拉美國家等世界多國長期陷入債務泥沼;此後再通過減息,低價收購各國優質資產,收割全球經濟發展成果,故此美元逐漸失去世界信任是必然結果。

此外,美國頻繁將美元「武器化」,俄烏衝突發生後,美國對俄羅斯採取一系列金融制裁,包括將俄逐出SWIFT交易系統,凍結俄央行大量外匯儲備等。出於戰略安全考慮,更多國家對美元霸權被賦予的政治屬性感到擔憂,認為美元不再安全可信,為擺脫美元控制而開始尋找替代性貨幣,似乎是必然之舉。

劉倩稱,事實上自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以來,美國經濟泡沫嚴重、產業空心化等結構性問題,導致其長期缺乏增長的內在活力,國內生產總值(GDP)佔全球的比重已不足25%。與此同時,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數十年的追趕和崛起,構成世界經濟新的增長點。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估計,按購買力平價衡量,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經濟總量已佔全球約60%,世界經濟正加速走向多極化。

美元霸權本質上是美國實力一超多強的產物,如今美國作為全球領導者的影響力正在減弱,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則快速崛起且具有巨大發展潛力,全球新舊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變化,世界多極化趨勢日益顯著,構成了「去美元化」的根本動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