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8年11月,人社部社會保障研究所負責人就稱,相關部門正在醞釀在條件成熟時延長退休年齡。2012年,由人社部、發改委等部門制定的《社會保障「十二五」規劃綱要》發布,其中提出「研究彈性延遲領取養老金年齡的政策」。上月26日,人社部副部長游鈞在人社部國新辦發布會上公開表示,正會同相關部門研究延遲退休具體改革方案。
事實上,中國已面臨着從輕度老齡化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發展的態勢。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約有2.54億,佔總人口的18.1%,預計「十四五」期間老年人口將超過3億人。
倡推漸進式方案
中國現行法定退休年齡是男職工60周歲,女幹部55周歲,女工人50周歲。游鈞說,這一規定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根據當時人均預期壽命、勞動條件、用工方式等諸多因素確定的,改革開放以後,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大幅提高,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40多歲提高到了2019年的77.3歲。同時,中國的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退休年齡總體偏低的問題就顯得十分突出。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表示,實施延遲法定退休年齡,不僅可以避免人力資源浪費,而且可以增加養老金的收入來源。
他指出,延遲退休主要涉及三個年齡群體,即原定退休年齡的60歲男性,55歲女幹部以及50歲女工人。其中原定50歲退休的女工群體涉及到的延遲幅度最大,並且由於50歲過後多數女性進入了照顧孫輩以及整個家庭起居的階段,如果延遲退休,容易導致整個家庭牴觸情緒上升,因此確定延遲退休方案首先要徵求社會意見,實施漸進式延遲退休。
支持反對各有理
有人認為,現在家庭的普遍結構是老人幫忙帶孩子,如果延遲退休,年輕人的生活壓力更大,生育意願下降,長遠而言繳納養老保險的人數減少,養老金缺口將越來越大。另一方面,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老年人佔據工作崗位,年輕人機會減少,會造成更大的就業壓力。
另有人則認為,現時培養一個高層次人才獲得博士學位,其就業時年齡普遍在30歲左右,如果是女性,55歲退休,那麼工作的時間才20多年,在人才經驗最為豐富且年富力強之時退休,是一種浪費。
對此,不少人認為,延遲退休是國家針對當前的發展作出的調整,應當設彈性空間,讓個人自行選擇。
專家解讀:制度宜彈性 多層次納才
深圳大學管理學院教授馬敬仁認為,中國的退休制度,原是借鑒蘇聯制度,但中國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退休人群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退休制度需要作進一步的改革和調整。但延遲退休不應該以年齡為界限實行一刀切,而應該從頂層考慮,採用多種彈性的方式,根據不同的勞動群體來解決安排好退休的年齡和退休的制度,多層次開發和利用人力人才資源,以適應老齡化社會的發展。
應據崗位及國情安排
他建議,在做制度設計的時候,可以借鑒香港、新加坡、日本等的經驗,考慮不同崗位的情況,給予不同的安排。例如,像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以及一些勞動強度較大的特殊崗位等,可以實行強制退休制度。而針對一些人群,例如教師,勞動的質量和水平比一般新入職新就業的人員要高,應當視為一種社會資源,進行多層次開發,推行自願退休制度,讓有意願的人才可以持續進行服務。此外,社會其他各領域,或者某些特殊特種行業,如果人才青黃不接,或者節能技術有特殊需求,可以考慮彈性退休制度。
他強調,多種退休制度的結合,還涉及到勞動制度、就業制度、社保制度、醫療制度等的配合,是一個系統工程,應該根據國家的國情,進行系統整體的設計,以形成彈性的就業和退休制度,使社會充分就業,勞動者的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的發揮。
微觀點:職場何時不以年齡論英雄
隨着延遲退休的討論升溫,「年齡歧視」也成為焦點。長期以來的人口紅利讓許多用人單位習慣性地以「年輕」為標準招人才。在各類招聘廣告中,年齡限制普遍存在。
一位在香港從事金融投資的朋友曾對香港文匯報記者感歎,作為一名資深從業人士,去年因為家庭關係本計劃到內地工作,但尷尬地發現,儘管有在香港操盤的豐富經驗,卻因為年屆四十,很難找到合適的崗位。而在香港,團隊中有60多歲的成員仍司空見慣。
事實上,大部分企業給不同層級的崗位設置了相應的年齡限制,許多人才都遭遇年齡的焦慮。在國有企業上班的張先生就表示,過了40歲,如果沒有升職到一定的級別,就只能止步。「如果是碩士研究生,或者博士生,就業時年齡本就比一般人大,只能『跑』得更快,否則沒能在合適的年齡升到對應的崗位,一切『白搭』,這並不公平。」
延遲退休,人才有了更長的職業生命,企業也需要改變人才觀念,不以「年齡」論英雄,而是應該客觀地評價個人的經驗和能力,讓人才充分體現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