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余美玉)日本核危機一發不可收拾,無論是生態還是經濟層面,均令人關注。有經濟師認為,事態經過多日的發展,市場已為最壞情況做了最大心理準備,在產業全 球化下,生產鏈及部分地區的出口因替代日本的零件未建立前,受到衝擊將無可避免,然而由於受污染的地方主要還是在日本本土,故日核危機對世界金融業及經濟 所帶來的損害,相信會低過08年的金融海嘯。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經濟師表示,日本佔全球經濟生產總值約8%,倘若因核災難而令當地經濟收縮 1%,對世界經濟影響輕微,而在極端情況下,中、美兩國的策略亦可能順應市況而改變,但現階段難以預測方向,只能祈求向好的一方面發展。相比起金融海嘯, 他指金融海嘯是系統及結構性的崩潰,遠較災害性的經濟損失嚴重,對於有聲音要求日本停市,以免「累街坊」,他謂此乃日本政府決定,非他人可左右,但要承擔 復市後再大跌市的後果。
上游缺貨 恐危及生產鏈
中大經濟學系副教授莊太量表示,環球經濟影響方面,主要是地震震散了部分企業生產鏈,「不少企業在不同地區生產零件,日本主要製造上游零件,當地工廠如無法正常營運,存貨頂多只捱多3至6個月,其後未有零件補上,整條生產線或需裁員或停產。」
此外,核危機促使日本及其他國家對核電提高危機意識,今後更倚賴以天然氣及煤炭進行發電,帶動傳統燃料價向上,惟油價則逆向而行,因日本為出產汽車大國,加上當地人減少駕駛,油價短期有下調壓力。
莊太量強調,即使核輻射大量洩漏,只會對當地經濟打擊較大,外資會撤出日本,以確保員工安全,另因外國怕有輻射污染,不敢再入日本貨,定會重創其出口業,反而災後消費品及建材方面需求急升,中國可以從中受惠,貿易盈利將擴大。
不過,香港貿發局首席經濟師梁海國認為,日本為全球關鍵電子零件的重要產地,而香港一半以上的出口與電子有關,若相關零件供應短缺,預期對全球供應鏈及本港出口造成重大影響,屆時香港貿易會陷於停頓,最壞的情況將在未來3至6個月逐步浮現。
梁海國指出,日本為本港第三大出口市場,佔去年本港出口額約4.2%,金額約160億美元(約 1,244.8億港元),當中約53%為原材料和半製成品,其餘為消費品。同時,去年香港進口的日本產品中,約六成是轉口至中國內地,大部分為零件,故大 地震對內地亦有一定影響。
非進口大國 外國出口影響微
施羅德投資首席經濟分析師Keith Wade表示,預期第一季日本國內生產總值將損失1%至1.5%,但隨著下半年及2012年重建開支增加,這部分跌幅將被抵銷。
他認為,這次地震不會對其他國家的出口增長造成太大影響,因為日本並非主要進口市場,過去多年的進口需求一直較低。以英國為例,對日本的出口僅佔英國出口總額的2.5%。事實上,由於預期經濟復甦將推動需求增長,部分國家或會受惠於日本的災後重建計劃。
他稱,日本的核電項目受到重挫可能對全球造成更大風險,因為日本可能需要增加對其他能源的依賴,從而推高石油價格。
1 則留言:
報章有點輕視了事件的嚴重性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