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7日 星期一

四大原因 揭大孖沙賣資產

文匯報

本港三大富商近期突掀起分拆業務或出售資產潮,首富李嘉誠接連計劃沽出及分拆套現本港及內地共逾千億元資產的舉動最惹人關注,有人憂慮近期的分拆潮可能是「大孖沙」看淡內地或香港前景而「撤資」,言之鑿鑿稱「大孖沙」的撤資行動已引起中方關注云云。權威分析指出,近期的分拆資產潮,主要有四大原因:體現子公司價值;套現以發展新業務或買入高增長資產;公司需要大筆資金;降低公司負債率。而李嘉誠現時分拆業務,相信更主要的是趁市旺儲「彈藥」及減債,並伺機於歐美併購。 ■香港文匯報記者 周紹基

 隨著歐美經濟數據漸見回復增長,全球股市首三季的表現回勇,港股也從5月中的約19,000點水平,一直拾級而上,至今已重上23,000點水平,帶動新股市場重趨活躍之餘,也刺激到本港大型上市企業,掀起一陣分拆業務潮。近日市場焦點包括了長和系擬分拆港燈、出售百佳超市及傳出分拆屈臣氏;新世界(0017)重啟分拆新世界酒店建議;恒地(0012)主席李兆基向恒地悉數沽出私人及家族持有的中華 煤氣(0003),涉資28.84億元;嘉里(0683)亦擬分拆嘉里物流。 

長和系拆售料套現逾千億 

 當中單是長和系的分拆(加上出售百佳超市),套現可以逾千億元,是今年全球矚目的項目,若加上其計劃減持的內地物業的金額,包括上海陸家嘴東方匯經中心、廣州西城都薈廣場,套現金額將加多近100億元。
 由於李嘉誠在本港政商界的影響力舉足輕重,他的連串行動,除港人關注外,內地市場人士也甚表關注。 有人將之與近期本港的政治環境及內地經濟前景拉上關係,認為是「大孖沙」看淡內地及香港前景的撤資行為,更有言論指「大孖沙」的撤資行動已經引起「中方」 的關注,惟「中方」在評估後並無特別緊張,有「消息人士」認為,「能賺錢的地方,自然有人來,長和系減少在內地和香港的資產,自然有人填補,不必過分緊張」。

料拓新業務 覓高增長資產 

 新鴻基金融高級分析師李惠嫻分析指,撇開「撤資論」來看,企業分拆業務主要有四大原因,包括:體現子公司價值;套現以發展新業務或買入高增長資產;公司需要大筆資金;降低公司負債率。她舉例稱,如果一間企業下面有三間子公司,每間資產值是100億元,但母公司的市值通常大幅低於300億元,所以企業會透過分拆業務,將市盈率大幅低過同業的業務分拆出來,減少集團的資產折讓。
 她以和黃(0013)計劃分拆屈臣氏為例,市場目前估計屈臣氏的市盈率約30倍,但和黃的市盈率卻只有15倍左右,便可看出和黃分拆屈臣氏的部分原因。事實上,根據瑞信的研究報告指,和黃若分拆屈臣氏,每股估計可增值59元,該行分析員以2012年 EBITDA 25倍推算,和黃減持25%屈臣氏,料可套現約630億元,相等於每股14.7元;與此同時,和黃持餘下75%的零售資產約1,880億元,相等於每股 44元。

息低資產貴 提供變現良機 

 信誠證券投資部經理劉兆祥則相信,未來息率向上的機會極高,因此趁息低資產被炒貴的時機變現,是聰明人的行為。長和系過去一直以谷大債務來增加資產,以產生更高利潤,但隨著加息周期重來,這策略便應調整,長和系透過出售百佳、分拆港燈及屈臣氏上市,可套現逾千億元,令集團債務大幅下降,加上長和系因上述消息而獲各大行重新估值,股價至今已累升一成,股東在尚未賣資產下,已經獲得一定回報。
 另外,歐美業務整合的機會,相信亦是吸引李嘉誠套現香港及內地資產的原因。野村報告指,在過去4 年,李嘉誠總計對歐洲的基礎事業公司投入約250億美元(約1,950億港元),投資對象從英國的水處理和燃氣分銷業務,延伸至歐洲範圍的電信資產。分析師指,在數年的投資後,這些資產已開始帶來回報,尤其是後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