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補貼養蛀米大蟲!國企改革臨重要關口,惟本報統計30隻在港上市主要中資股中,去年合共獲得中央逾300億元(人民幣.下同)補助,粗略計推高利潤近6.5%,單計非金融類H指成份股盈利亦發水4.4%,同時出現業績越差、補貼比例越高情況。
記者:林靜 黃尹華
分析指補貼政策助長企業惰性,惟在改革下補貼或有減少趨勢,高補貼股份只能靠重組翻身。
業績越差 補貼比例越高
國企盈利聲稱逐年緩步遞增,國資委昨公佈今年首季央企累計收入5.6萬億元,按年增4.6%,實現利潤3,107億元,增3.4%。本報統計有公佈補貼額 的20隻非金融類H指成份股,加上另外10隻獲大額補貼中資股,發現去年整體企業補貼金額再升3.3%至332億元,佔總稅前利潤6.5%,意味盈利水份 量高,當中8企(27%)盈利幾近全靠補貼,依賴性極高。中央補貼企業目標除符合國策方向的新興產業外,還包括經營持續遜色企業。30隻中資企業 中,逾三成股份的補貼額佔稅前利潤超過30%,集中資源、電訊及航運業,如中興(763)、馬鋼(323)及中鋁(2600)等去年稅前利潤全靠補貼推 動;以金額計「軟飯王」為中石油(857),去年共收補貼逾百億元,連續三年封冠,其次中建材(3323)亦獲逾36億元補貼,佔稅前利潤34%。
不過,10隻高度依賴補貼國企中,兗煤(1171)、中國遠洋(1919)及重鋼(1053)在收取巨額補貼下仍要錄得虧損,航空股東航(670)及南航(1055)盈利則大倒退近三成,另有三間企業靠補貼扭虧,盈利明顯改善者僅比亞迪(1211)。
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林采宜表示,政府補貼是計劃經濟遺留制度,運作多年後,企業已形成依賴並失去動力提高效率,變成通常補貼越多、經營管理水平越低。市場化改革下,中央日後將逐步減少補貼,屆時習慣依靠補貼的企業將更難適應競爭。
高補貼推動不少業績,對股價沒有幫助,部份高補貼板塊如鋼鐵及航空股,今年普遍跌一至兩成,如南航及國航(753)累跌22%及27%,鞍鋼(347)亦挫 18%,大幅跑輸其餘中資股。耀才證券研究部經理植耀輝指,舊經濟企業獲巨額補貼卻交不出成績已非朝夕問題,市場早已意識問題,惟有重組併購及淘汰產能等消息,才可借勢炒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