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8日 星期六

【有片:財經BB班】虛擬銀行是甚麽?究竟佢同傳統銀行有咩分別?

明報財經

「虛擬銀行」究竟和傳統銀行有什麼分別?如果有人想得通這問題的答案,又能確切地實踐出來,可能就是成功的虛擬銀行了。

一年前,當金管局就推出「虛擬銀行」發牌指引進行諮詢之前,其中一個考慮的問題,是如何稱呼這類沒有實體分行、主要透過互聯網提供服務的銀行。最後選擇了「虛擬銀行」的名稱,主要因香港許多現有傳統銀行,都已經有網上銀行(internet banking)和手機銀行(mobile banking)平台,再用類似的名稱,會令市場混亂。

傳統銀行陸續開拓網上服務

然而,原本設想只屬於虛擬銀行的功能,許多傳統銀行都陸續有了。例如信銀國際另設「inMotion」品牌,由開戶到買賣產品,全程在網上進行;除信銀和渣打外,許多銀行都在研究遙距開戶,同時大搞開放API(應用程式界面),未來許多產品及服務都可在網上直接申請。後發而來的虛擬銀行,如何跟這些日益進步的傳統銀行區分?

關鍵在於3個重點,分別是技術、目標客戶及產品。傳統銀行由於依靠人手去服務客戶,因此寧願調撥較多資源去服務高淨值客戶。而虛擬銀行更多靠科技研發去降低成本。例如獲發虛擬銀行牌照的WeLab就指出,他們的優勢在於技術,可以用人工智能去取代許多人力工序,例如客戶查詢、產品研究以至風險評估等。營運成本較低,就能服務以往不被重視的族群,包括年輕新生代、低收入的基層或只有小量存款的客戶。

推出微型短期貸款產品

正因為成本低、目標客戶群不同,因此產品的設計都可以與傳統銀行大不相同,例如一些微型的短期貸款,在內地早已盛行,針對年輕人租樓、買電話、買演唱會票或其他消費而設計的貸款,額度可能低至只有數千元,還款期僅數月甚至數周。

渣打領頭的虛擬銀行曾經提過,股東之一的攜程金融,在內地有許多產品或服務,例如訂購酒店及機票後直接在同一平台換匯,或分期支付旅遊費用等,這些概念都可研究帶到香港。技術層面上不算突出,但背後理念同樣是服務較少接觸傳統銀行服務的年輕一代。

韓兩大純網上銀行去年共蝕7億

不過,即使標榜有好的客戶體驗及設身的服務,但實踐理想並不容易。韓國的經驗是,兩大純網上銀行K Bank和Kakao Bank開業兩年來,並沒有對傳統銀行業帶來多大衝擊,反而陷入巨額虧損,去年兩者合共蝕逾千億韓圜(約6.7億港元)。內地的百信銀行,成立約一年,去年中期報告顯示投放了逾450億元人民幣貸款,暫虧損兩億元人民幣。

虛擬銀行的服務固然令人期待,但商業機構的目標就是要賺錢,一眾虛擬銀行參與者,如何捱過初期燒錢的難關,相信是監管當局會密切關注的事情。

撰文:廖毅然;旁白:李宛婷;剪接:石禮豪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