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6日 星期五

巴士的點評——一個貪腐政權最韜光養晦

頭條日報

中國受中美貿戰纏繞,正合舉國之力,回應這個重大挑戰。我早前回到內地,與不同的朋友傾談,所得的感覺是中國政權穩固,對打贏貿易戰也有相當信心,但大多數人都同意,這是一場艱巨的戰爭。

  在討論中發現有一點異聲,主要圍繞兩方面,一個是親美與否的問題,一個是所謂「韜光養晦」的問題。

  先講親美問題,內地有搞經濟的老人家,說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中國都是走親美的道路,二○○一年中國入世後更甚。如今貿易戰開打,中國突然由親美變反美,大家有些不習慣。

  這問題比較容易解答,現在不是中國選擇反美,而是美國總統特朗普選擇反華。特朗普不想與暗中支持他當選的俄羅斯開戰,在一個尋找敵人的遊戲中,選上中國,要認認真真和中國打一場貿易戰。由於這不是中國的選擇,中國只能被逼回應,即使不想反美,亦無得揀。

  至於韜光養晦的問題,中國決策高層對這些也有充份認識,但民間特別是小資的社群,就仍有人相信:若中國「韜光養晦」一點,就不會跟美國打貿易戰。

  這說法表面上有一定的吸引力,值得細心研究。所謂「韜光養晦」的策略,是當年鄧小平提出,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國人均產值只有二百多美元,對外要韜光養晦,垂下頭做人,全力發展經濟,中國才有富強的希望。

  即使在改革開放十多年後,中國還沒有甚麼多錢。鄧小平親選當時是上海市委書記兼市長的朱鎔基入中央,擔任副總理時,朱一到中央,發覺中央財政只得雞碎咁多,中央政府陷入赤貧,但卻應付不了社會上的高通脹,一怒之下炒了當時的人民銀行行長李貴鮮,在一九九三年兼任中央行長,希望為國家多累積點財富。

  無錢被迫韜光養晦到極致,中國除了大量裁軍外,國防武器也盡量不生產了。一九九五年台灣的總統李登輝發表兩國論,大陸震怒,在台灣海峽軍演,但情報外洩,讓李登輝得悉,中國大陸演習時發射的導彈,竟然連彈頭也沒有,被李登輝譏笑為「空包彈」。

  不過二十多年後的今天,時移世易,中國生產總值已達美國的六成,國際貨幣基金會(IMF)預測二○一八年中國人均產值將突破一萬美元關,至一點零八萬美元。

  若以人均產值計算,中國已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若以總量計,中國經濟已是全球第二。二○一七年中國公民出境旅遊人數達一點三億人次,中國人到處消費,就算中國想韜光養晦,都扮不到矮仔。

  美國見中國日益強大,早在二○一一年宣示重返亞洲策略,打算對中國形成一個包圍圈。這策略最致命的地方,是中美萬一開戰,美國收緊海上封鎖,所有中東的石油就運不進中國,中國不出三個月就熄燈玩完。結果迫使中國在南海堆沙造島,把島礁變成可停降飛機的機場,成為一艘艘不沉的航空母艦,打破美國的包圍。中國若韜光養晦,不在南海造島,就只能接受被美國重重包圍的命運。

  中國經濟成長起來後,已無韜光養晦這選擇。我聽過一位美國朋友說,中國在胡溫政府年代,他們傾向無為而治,中國貪腐叢生,外國很喜歡中國這種狀況,因為不構成威脅。但二○一二年習近平上台後大力打貪,中國的效率提升,就變得很有威脅性。

  我聽後有點茫然,覺得最諷刺的是,若中國仍是一個貪腐的統治集團,就最韜光養晦。

「巴士的報」是一份網上報紙,讓網民隨時隨地拿着手機或平板電腦可以看到。www.bastillepost.com

wh.lo@bastillepost.com

盧永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