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0日 星期三

林行止誤解複利

之前有人用「複利」套在股票中, 還要教人派息取股不取現金, 而依家最終有人睇通, 「複利」都可以用在物業投資上 !

當年同本人理論不睇好物業投資的人, 就是無遠見 !


蘋果日報

投資學上的「複利」,是常常被人誤解的概念。蔡東豪兄的描述是這樣的:「每隔一段時候,林行止便寫文章解釋複利的厲害,有時提供驚人的數據,有時解釋合情理的理論,千方百計勸告讀者,小數長計,細水變洪流。」
林行止先生是一位出色的經濟評論家。少年時每天閱讀他的文章,對我的啟發甚深。但是,他並非一位投資專家,其財富也非從投資方面得來。
蔡東豪兄的計算是這樣的:「一個人24歲至40歲存款,每年存入2萬元,以年利率五厘計,到這個人65歲退休時,存款已達240萬元。」
但在現實的投資世界,不計通脹的實質銀行利率,是極少到達五厘的。

單靠儲錢難發達

現時是2013年,如果這位仁兄在45年前開始儲錢,那是1968年,每年2萬元,10年後是1978年,那時太古城的價錢大約是20多萬元,他差不多可以付了大部份的樓價,去購入太古城的一個單位,而且還有租金收入。在又10年之後,即1988年,他的20萬元存款,再加上租金收入,應該足夠付首期,買下另一個太古城單位。
以上兩個單位的現時價值,差不多是2,000萬元了,這當然比起利息收入優厚得多。事實勝於雄辯,在過去的45年,最為愚笨的投資方式,就是銀行存款。

投資學上的「複利」,指的並不是銀行利息,而是「長期而穩定的回報」。簡單點說,「複利」的真義,就是尋求長期而穩定的回報,而不是去追求升時快跌也快的大幅波動。像畢菲特的投資方式,就是「複利」的擁護者。
當然了,蔡東豪兄下的結論:「複利致富的精髓,其實是培養耐性。」這個結論,是一點也沒錯的。然而,事實擺在眼前,儲蓄的確是不會發達的,反而因為發生貨幣危機,銀行存款化為烏有,或是因為高速通脹,存款被快速蠶食,卻是屢見不鮮的事。

周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