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8日 星期六

日災禍「升級」 響社會警號

文匯報

颱風地震趨頻繁 全國高危防禦力不足 

日本今年天災頻繁,本周更先後遭颱風「飛燕」吹襲和北海道地震打擊,多項市政設施受嚴重破壞,大阪關西機場更因風暴潮需關閉,反映日本防災措施仍然存在局限。不少日本傳媒開始反思當地應對天災的能力,指出日本屬自然災害高危地帶,無論基建、防災制度等均需時刻保持警覺,才能把災害的影響減至最低。

日本防災水平被視為處於世界前列,然而今年連串災害期間,日本出現多宗罕有事件,例如6月大阪地震後,一間學校外牆突然倒塌,壓死一名9歲女童,引來輿論廣泛關注;7月的西日本水災更造成逾220人死亡。

關西機場防波堤「落後」

「飛燕」吹襲期間,關西國際機場發生嚴重水浸,引發輿論關注。《每日新聞》指出,關西機場在2004年颱風「暹芭」風災後,曾加裝防波堤,但設計僅以1961年颱風「蘭茜」的風暴潮紀錄為基準,結果當遇上水位破紀錄的「飛燕」,便出現嚴重水災。

《日本經濟新聞》則指出,日本不少機場均是填海發展,例如東京羽田機場,還有2005年落成的中部國際機場等,近年多地亦計劃興建海上機場,政府卻未有就應對風暴潮及巨浪等情況,擬訂應對法規。《讀賣新聞》促請當局盡快評估海上或離岸機場是否安全,防災科學研究所氣象學專家三隅良平呼籲,機場擬訂防災措施時,需考慮強風導致橋樑受損等風險。

官員疲於奔命日睡2小時

連續發生的災害亦考驗政府和商界應變能力,以本周為例,不少官員已為救災疲於奔命,有主管防災的內閣府職員坦言,過去數天每日只能睡2至3小時。另外,日本政府往往在天災後,派遣自衛隊員救災,有自衛隊官員稱,隊員今年先後參與北陸地方大雪、大分縣山崩、大阪地震、西部雨災及北海道地震的救援工作,部分人剛從西部離開,就被派到北海道,前線隊員疲勞日漸累積。

人口增長增疏散難度 

商界方面,日本製造業因應近年東日本大地震和熊本地震後,反覆改進業務連續性計劃,但至今仍主要針對地震,有企業高層坦言,從未考慮過多種災害同時發生時的應對措施。部分企業的應變措施亦為人詬病,例如萬事達被指在災害時仍要求員工上班,可能加劇交通擠塞。

日本大都會區人口不斷增長,亦增加抗災難度。《讀賣新聞》以東京為例,指出東京多處地勢低窪,儘管當局已就嚴重水災發放疏散指引,但當居民紛紛疏散,道路可能無法負荷大量車流,鐵路在天災時亦未必能正常運作,呼籲中央政府發揮協調作用,協助地方政府應對災害。

《朝日新聞》指出日本活躍斷層帶多達2,000條,隨時可能發生地震,且人類科技至今無法準確預測,例如引發前日地震的斷層,過去一直被視為風險較低,最後卻引發北海道歷來首次錄得「震度7」的地震。報道直言北海道地震屬警示,提醒全國各地均是高危地帶,國民必須對災害保持警覺。

■綜合報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