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1日 星期三

「糧食保護主義」抬頭 人為加劇糧荒

文匯報

農產國接連推出口禁令 釀惡性循環

全球部分地區受新冠疫情及氣候變化影響出現糧食危機,俄烏衝突持續亦衝擊全球糧食貿易體系。許多國家為保自身糧食安全,開始通過多種措施,大幅減少甚至禁止個別種類糧食出口,令「糧食保護主義」蔓延。農業專家分析稱,全球農產品市場流通自由度偏低,保護主義興起將刺激市場恐慌情緒,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加劇配給不均,讓更多依賴糧食進口的國家陷入糧荒。

全球不少農產品生產國家已採取緊急管制措施,作為最大棕櫚油出產國的印尼上月宣布禁止棕櫚油及原材料出口,只是各國類似舉措的冰山一角。早在今年3月,匈牙利、阿根廷及土耳其便陸續實施穀物出口管制,甚至糧食出口量較少的摩爾多瓦和塞爾維亞,也已緊急停止小麥、玉米及糖等產品出口。

印度超市場價購穀物

除了出口禁令外,各國還有多種方式變相「囤糧」。印度便堅持以高出市場價的價格,從農民手中購入穀物納入公共糧倉,部分用來援助貧窮家庭。作為麵粉出口國的土耳其,也在提高農業部門管制權力。歐洲主要農產品出口國保加利亞還由政府批出專項資金,收購穀物增加本國儲備。

全球主要農產品出口國之一的阿根廷,今年便實施多項農產品保護措施。當局利用管制機制優先確保國內糧商供應,遏制麵粉製品價格上漲。布宜諾斯艾利斯穀物交易所估計,若當局不動用稅收或出口限制措施,當地糧食料可增產最多40%。

僅少數國家能短期內增產

在全球糧價飆升刺激下,亦有巴西及澳洲等糧食生產大國尋求擴大糧食出口,但少數國家短期增產,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全球糧食供應緊張。加上部分國家高溫天氣持續、化肥儲量下降,港口及鐵路運力有限,滿足本國糧食需求都面臨困難,能否增產「養活」全球更是未知數。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司偉指出,糧食貿易不但涉及本國農民利益,還會影響到糧食安全,因此無法和工業品一樣,形成較為完善的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如今隨着地緣政治衝突加劇,農業自由貿易備受衝擊,保護主義自然隨之浮面。

專家:貿易收緊致傳導效應

司偉強調,農產品貿易收緊會在全球產生傳導效應。需求糧食的國家無法得到供應,更會加劇市場恐慌,觸發各國出手自保,將糧食留在國內,由保護主義引發的糧食危機便陷入惡性循環。最終糧食與能源價格一齊飆升,只會給全球通脹火上澆油。 

◆綜合報道

文匯報

阿根廷

主要出口:穀物、豆類、畜牧產品

保護措施:阿根廷針對部分食品徵收出口稅,限制穀物及畜牧業產品出口。當局暫停大豆製品豆粕及豆油出口登記,計劃將現有出口稅從31%增至33%,相當於現有大豆出口稅水平,穀物出口稅亦可能增至35%。

土耳其

主要出口:麵粉、橄欖油

保護措施:土耳其禁止出口散裝橄欖油、食用油、油籽、人造牛油及部分豆類。存儲於海港保稅倉庫內的穀物、食用油及其他農產品同樣禁止出口。當地還提高農業部對多項商品出口管控權力。

保加利亞

主要出口:小麥等穀物

保護措施:保加利亞一度傳聞考慮禁止小麥出口。當地政府3月承諾考慮出口管制,但農業部門其後否認實施。農產品商家則透露當地穀物出口遭到非正式禁止,在政府增加糧食儲備前一直維持。

匈牙利

主要出口:小麥等穀物

保護措施:當地已禁止所有穀物出口,政府可以自行選擇從市場上購買任何原用作出口的穀物。

印度

主要出口:大米等穀物

保護措施:印度當局據報考慮限制小麥出口,或會設定最低出口價格,讓小麥在價格不低於該水平情況下運往海外。當局可透過該方式在不完全禁止出口情況下,增加小麥的本地供應並控制價格。

印尼

主要出口:棕櫚油

保護措施:印尼政府於上月底下令禁止部分棕櫚油產品出口,直至國內食用油價格及供應恢復穩定為止。

巴基斯坦

保護措施:巴基斯坦政府前日宣布全面禁止食糖出口,以穩定價格並控制商品囤積現象。

◆綜合報道

文匯報

全球糧食價格飆升,讓歐美國家的大型糧商藉機大舉牟利。其中以美國ADM、美國邦吉、美國嘉吉和法國路易達孚組成的四大跨國糧商,便壟斷全球80%以上的糧食交易,經營範圍涵蓋原料、生產、加工及市場供應。大型糧商甚至可以左右部分糧食定價,游說發達國家政府囤積農產品,加劇全球糧食危機。

四大糧商中,以美國ADM實力最強,它是全球最大的農業生產、加工及製造公司。

四大糧商經營範圍包括玉米、穀物、豆類、可可及植物油等農產品,可以通過技術鎖定,維持發達國家在農業核心技術的壟斷優勢。

糧食危機讓四大糧商財富暴增。ADM公司股價自今年2月以來漲幅超過20%,路易達孚更預計今年利潤可增長80%。非洲、中東及拉丁美洲地區許多依賴糧食進口的國家,則要被迫承擔糧價飆升的經濟壓力,成為富國糧食保護主義的犧牲品。

◆綜合報道

文匯報

俄烏衝突推動石油等能源漲價,也讓以玉米及植物油等農產品為原材料的生物燃料有利可圖。當石油價格處於高位,糧食價格相對偏低時,意味糧食轉化為生物燃料獲利更高,推動愈來愈多糧食被用於製造生物乙醇等燃料。這種「糧食能源化」促使多國囤積大量糧食作為生物燃料儲備,影響糧食市場平衡。

統計顯示石油價格超過每桶60美元時,生產生物乙醇等燃料便可獲利。單是在去年,美國、巴西及歐盟用於生產乙醇和生物柴油等燃料的糧食便高達3億噸,其中美國玉米用作製造生物乙醇的比例已接近三分之一。美國為遏制不斷飆升的油價,上月還宣布會採取緊急措施,進一步擴大生物燃料產量。

印尼政府3月便強調,當局不會調整現行B30混合生物柴油政策(即強制以30%生物柴油混合70%柴油),還會研究B40可行性。該政策若正式實行,印尼每年便要投入900萬噸棕櫚油用於生產生物柴油。

◆綜合報道

沒有留言: